...针灸之要,撰成歌诀,后人依托扁鹊者。《铜人针灸图》三卷,宋仁宗诏王维德考次针灸之法,铸铜人为式,分腑脏十二经,旁注俞穴所会,刻题其名,并为图法,并主疗之术,刻板传于世,夏竦为序,然其窌穴,比之《灵枢》本输、骨空等篇,颇亦繁杂也。《明堂针灸图...
...古代针灸治疗文献曾有一种很科学的表现方式,即每一首针灸处方均附有该处方的取穴图,图上一一标示组成该处方的所有腧穴。 由于古代不同的针灸流派有不同的理论与经验,因此出现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同一个穴名可能是不同的穴;第二,不同穴名可能是同一个...
...经籍散亡之后,以上各书尚未残缺,得以搜罗纂辑。着为《甲乙经》十二卷,垂示后人。至今学针灸者,能知某经有若干穴,某穴确在某处,某病宜取某穴,及各穴应如何下针,皆以《甲乙经》为根据,除此以外,更无可考。是以《甲乙经》之有功于医,直与《内经》、《...
...归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手厥阴心包经所属穴计有: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共九穴。...
...明代以后的医家按照传统的观念把不见于我国早期医书(《内经》、《甲乙经》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书)中的穴位统称为经外奇穴,实际上这些穴位都是我国历代针灸家不所发现的一些新穴位,近年来,在推广针灸疗法的基础上,又陆续发现了很多临床有效的新...
...不容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另说“去任脉三寸”(《针灸甲乙经》);在上管两旁各一寸(《太平圣惠方》)。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分支,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支。主治胃痛,...
...溜○圣济曰.所流.)少商(手太阴脉之所出.)按千金.有 会.(大肠经)注曰.铜人经.属三焦.外台.无中府云门二穴.(入脾经.)程衍道曰.论行不论经也. 穴折衷曰.诸家皆以为本经之穴.始于中府.标幽赋.蠡海集.锦囊秘录.并曰.本经之穴始于云门...
...滑肉门穴 滑肉门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布有第九肋间神经分支,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癫狂等。直刺0.8-1.2寸。艾炷灸3-...
...“孔穴”、“穴道”、“穴位”;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则通称“腧穴”。虽然“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体应用时却各有所指。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的背俞穴。人体的腧穴...
...明堂.及诸家针灸经.鼻直上入发际一寸.皆云上星穴.明堂经.于此复云明堂穴不知何所据.所谓疑以传疑也.大全曰.府下五分.(府下言风府)哑门中.门下五分发际终.更有明堂一穴差.大门 猥退风.半身不随.灸大门.脑后尖骨上一寸.(千翼)发际 两眼小 ...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