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_老子道德经校释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谦之案淮南子天文训日规,始于一。”王念孙曰“‘日规’二字上下文义不相属,此因上文‘故曰规生矩杀’而误衍也。宋书律书作‘始于一’,无‘日规’二字。”今案王说是也。淮南义本老子,故下文曰...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58.html

老子·道经·第四评析

...不会枯竭。它是万事万物的宗主,支配着一切事物,是宇宙天地存在和发展变化必须依赖的力量。在这里,老子自问”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没有作出正面回答,而是它存在于天帝现相之前。既然在天帝产生以前,那么天帝也就无疑是由“”产生出来的。...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792.html

第十_老子道德经校释

...老子书中多存楚方音。顾炎武唐韵正卷二五支“离”,古音罗,引老子此章及第二十八。又庄子马蹄篇“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在宥篇“若彼知之,乃是离之。”始以“离”“为”二字“知”为韵。江永古韵标准平声第二部论之曰“如‘离’字,少司命篇曰...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26.html

老子·道经·第十六评析

...“致虚”必“守静”,因为“虚”是本体,而“静”则在于运用。司马迁“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是很扼要的概括。“静”“动”是一对矛盾,在这个矛盾中,老子着重于“静”而不是“动”,也不否定“动”的作用。再说“归根...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807.html

道德经(老子在线阅读

...,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老子是道家最重要的经典。老子其人,据史记载,姓李名耳字耳冉,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是周朝的史官。但史记同时也记载了不同的传说,“世莫知其然否”,没有肯定的结论。 老子书...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141.html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_道家_【文学360】

...唯独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 【导读】 老子的生平已难以考察,然而这一却可以认为是的自我描述。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看到老子从事于“”的研究的执着精神,同时也可以窥视到老子生活上的单调和拮据。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 【原文】 ...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5375.html

第七十八_老子道德经校释

...柔弱莫过于水”,或云“莫柔弱于水”,非也。 谦之案世德堂河上公本作“莫知能胜”,“知”字误。又“而攻坚”句,四十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语意正同。坚先协。水能怀山襄陵,磨铁销铜,故曰攻坚也。旧“坚强”二字连,则无韵。又“强...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94.html

老子思想自然法思想(道法自然)_道家_【文学360】

...。”意思是,作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对“”进行描绘空虚无形而又用之不尽,隐没不显而又实际存在(第4)。老子的“”属于形而上的东西,十分类似于康德的“自在之物”,在的知性思维能力之外。“...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5364.html

拨乱反正的趣谈-出自老子南怀瑾_道家_【文学360】

...拨乱反正的趣谈-出自老子 老子这本只有五千字的书,从文字表面上看来,似乎很容易读懂,如果也用“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的眼光去读,那就够我们去探讨,去阐述了。 也有人,提到我们的历史文化,所谓魏晋南北朝这一阶段,正是易经...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5380.html

老子·道经·第三十二评析

...,老子的原意不合。”(引自老子哲学讨论集,第20页)我们知道,道德经里所讲的“”,就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及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是永恒的,既如无名之朴,是极幽微的;而且还适用于新旧转化运动的客观规律。张松如老子的所谓“”...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824.html

共找到771,740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3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