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侄在泾,幼习儒业,长精于医。于古方书靡不毕贯,而治病处方,一以仲景为宗。既道活人,虑无以昭后世也,乃注仲景《金匮》,即世所传《金匮心典》是也。间又取杂病讨论之,集为八卷,详其证候,析其治法,表里虚实之辨,补泻温凉之用,开卷了然如指掌焉。...
...医学全书。清·徐大椿撰。16种。此书是在1764年徐氏自刊的《徐氏医书六种》基础上增辑而成。计有《难经经释》、《医学源流论》、《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伤寒论类方》、《兰台轨范》、《洄溪医案》、《慎疾刍言》、《内经诠释》、《洄溪...
...医学全书。清·徐大椿撰。16种。此书是在1764年徐氏自刊的《徐氏医书六种》基础上增辑而成。计有《难经经释》、《医学源流论》、《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伤寒论类方》、《兰台轨范》、《洄溪医案》、《慎疾刍言》、《内经诠释》、《洄溪...
...喻嘉言改秋伤于湿为伤燥,在喻氏不过借证秋燥之义,而擅改经文,则谬矣。夫湿非燥之讹也。《素问》水热穴论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阴气初胜,湿气及体。盖四时五行之递嬗也,惟土湿与金清相递太急,湿令未衰,而清敛之令已至,故其始湿虽盛而气外散也...
...综合性医书。五十卷。明·徐彦纯撰,刘宗厚续增。书成于1396年。徐氏原著撰于洪武初(1368),书名《医学折衷》,立论以《内经》为本,旁采金元诸家学说以阐析中风、痿证、伤风、痰饮、滞下、泄泻、疟、头痛、头眩、咳逆、痞满、吐酸、痓、疠风、风...
...综合性医书。五十卷。明·徐彦纯撰,刘宗厚续增。书成于1396年。徐氏原著撰于洪武初(1368),书名《医学折衷》,立论以《内经》为本,旁采金元诸家学说以阐析中风、痿证、伤风、痰饮、滞下、泄泻、疟、头痛、头眩、咳逆、痞满、吐酸、痓、疠风、风...
... 15.驳方书贵阳抑阴论 16.阅刘华封《烂喉痧证治辨异》书后 17.答严××代友问痰饮治法 18.答翁××问呃逆气郁治法 19.答金××问治吐血后咳嗽法 20.答胡××问小儿暑天水泻及由泻变痢由疟转痢之治法 21.答章××问腹内动气冲气症...
...良可嘉也。频来于余,常以《素问》脉理、病机、治法及刘、李、张、朱诸氏之书诘之,汝元皆 条析,随问随对,略无凝滞。此见汝元医有所本,业有师承,非复近时俗医记本草而疗病,泥古方而药人也,不侔矣。凡医书自上古轩岐《灵》《素》,历汉、唐、宋,而至于...
...关键因素;其四作为病者不能谨慎从医、择药致损者也不占少数。关于医误和药害的问题,历代医家都很重视。《素问》专立五过论篇,可谓阐述医误和药害之先河;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原序:“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
...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③阴阳相互依存,互根互用。《医贯砭·阴阳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④阴阳相互消长并转化。阴阳之间处于动态平衡。“阴消阳长”...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