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医家。字介石。江宁(今属江苏)人。长于儿科证治。撰《幼科直言》六卷(1725年)。首论痘症,次述痧症,并列儿科杂证及方药。孟冬痹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手心主即手厥阴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十月之时,故名之曰...
...,皆烦而躁渴,渴甚。”火郁病证名。五郁之一。心火怫郁之症。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火郁之病,为阳为热,脏应心,腑应小肠、三焦,主在脉络,伤在阴分。”证见全身不适,少气,咽喉肿痛,口干舌苦,脘腹疼痛,目赤头晕,烦闷...
...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对此有相当的记载。北宋翰学士王洙在翰林院所存的残旧书籍中,得到一部《金匮玉函要略方》,这实际上就是《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该书共三卷,上卷论伤寒病,中卷论杂病,下卷记载方剂及有关妇科的理论。以后宋代林亿等人在...
... 赤丹 卷十 瘕 痞 郁症 内伤 卷十一 虚损 劳瘵 卷十二 吐血 衄血 下血 溺血 卷十三 瘫痪 痿 痛痹 肿胀 卷十四 膈 诸气 哮 喘 呃逆 卷十五 汗 咳嗽 卷十六 痰 饮 吞酸杂 头 眉发须 面 卷十七 目 耳 鼻 口 唇 齿 脱...
...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有五积之分,心积名伏梁,肝积名肥气,脾积为痞气,肺积名息贲,肾积名贲豚。宋以后将饮食所伤而致的食滞气结之症,亦称为积。《济生方》卷四:“积者伤滞也,伤滞之久,停留不化,则成积矣。”《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
...出,水破淋沥,儿逼产门,方可坐草,用力送之,小孩自来。”《张氏医通》卷十:“胞水破,儿未下,谓之试水。”视直如曲证证名。系指视直物如弯曲状的病证。《证治准绳·杂病》:“视直物如曲弓弦。界尺之类视之皆如钩。”参见目妄见、视惑条。视正反斜证证名...
...音声,舌本干燥,吐沫唾血,不能饮食。”《圣济总录》卷四十八:“肺虚寒,咳嗽,下利,少气。”治宜补气温肺,用补肺汤,人参茯苓丸、九味汤等方。肺虚热证证名。劳热之一。见《中国医学大辞典》。《杂病源流犀烛·虚损劳瘵源流》:“肺热,轻手即得,略重...
...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病热候》。①阴阳气血虚亏引起的发热。《医学入门》卷五:“凡虚热皆因精神外弛,嗜欲无厌,阴气耗散,阳无所附,遂致浮散肌表而发热,实非有热也。”《证治准绳》卷一:“若无饮食劳倦,为内伤元气,此则真阳下陷,内生虚热,故...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作者:王肯堂 朝代...
...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头痛,目眩,惊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名曰肺与大肠俱实也。”肺与大肠俱虚证候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虚可导致大肠功能低下,传导失司,出现表里俱虚证。《千金要方》卷十七:“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太阴和阳明经...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