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尽管随季节气候变化的不同而各有其致病特点,但作为一类外感性病因,又有其共同的致病特点。 1.外感性 六淫邪气自外而来,多从肌表、口鼻侵袭人体,引起外感疾病。六淫致病初起多为表证,常以发热、恶寒、舌苔薄、脉浮为主要临床特征;表证不除,多...
...渐次化热内传,始有热象。故初起治法,必以通阳祛寒为主。及化热之后,始有泄热之法。此伤寒病之大较也。若夫温病,乃冬时寒邪,伏于少阴。迨春夏阳气内动,伏邪化而为热,由少阴而外出。如邪出太阳,亦见太阳经证,其头项强痛等象,亦与伤寒同。但伤寒里无郁热...
...疼痛的部位与病变部位有关,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应认真询问清楚,如病人说不清时,可嘱其用手明确指出。疼痛部位一般能准确反映病变部位,但某些内脏器官所引起的疼痛,由于放射痛,往往表现在远离器官的某些体表部位,所以疼痛部位不一定与该器官的体表投影一致...
...论伤寒变结胸 论疟变下痢 论中风变狂 论中暑变亡阳 论反胃变噎膈天师曰∶变法者,不可以常法治,不得已而思变之也。变症不同,用药各异,吾举其大者言之。如伤寒变为结胸,疟疾变为下痢,中风变为发狂,中暑变为亡阳,反胃而变成噎膈,若不以变法治之,...
...虚之病也;亦有下受寒湿,逼阳上升者;前人皆有名论。独有上寒下热,真阳怫郁之证,近日极多。其脉沉之见滑,或兼大;浮之见弦,或兼细。其病因,或由久受湿寒,阳气不得流通,或因微热,过服清肃之剂。每怪前贤,绝无论及,及读许叔微破阴丹一案,乃深叹其...
...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伤气,宜补真气为要。又有恶寒或四肢逆冷,甚者迷闷不省,而为霍乱,吐利痰滞,呕逆腹痛泻痢,此则非暑伤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谓之暑病。然治法不同也。按∶节斋此论,气脉证方...
...此证,以苍术、黄柏,加防己、牛膝等药,作丸服之,而愈。后累治数人皆效。误作阴虚,即成痿证死矣。窃维临诊以来,每见患寒湿之证,如筋骨疼痛,四肢困软,咳嗽哮喘者,多自言有一股热气,从脐处上冲,绕背入心;或言有热气从脚心上冲少腹;或上冲 髀,入于...
...作者:郭士遂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序 自序 续序 凡例 卷之上 痧症发蒙论 玉衡要语 痧分表里辨 治痧宜看凉热 唇舌辨 大小便宜通 咽喉治法 治痧当绝其根 痧原论 治痧当分经络 痧与杂症轻重不同 治痧三法 痧前禁忌 ...
...或大肠开通,则直泻下矣。乃大肠为肺金之腑,金性收涩,秋日当令,而不使泻出,则滞塞不得快利,遂为后重。是以治痢者,开其肺气,清其肝火,则下痢自愈。”,此论甚超妙,其推详痢之原因及治痢之法,皆确当。愚今特引伸其说,复为详悉言之。盖木虽旺于春,...
...治法 77.论冲气上冲之病因病状病脉及治法 78.论火不归原治法 79.论腰疼治法 80.论肢体痿废之原因及治法 81.论四肢疼痛其病因凉热各异之治法 82.论治偏枯者不可轻用补阳还五汤 83.论鼻渊治法 84.详论咽喉证治法 85.论喉证...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