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地仓、大迎)。候口齿病变。上肢:上,手太阴肺经动脉(寸口),候肺;中,手少阴心经动脉(神门),候心;下,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合谷),候胸中。下肢:上,足厥阴肝经动脉(五里,妇女取太冲),候肝;中,足太阴脾经动脉(箕门),候脾,若候胃气配...
...骱者。此属湿痰。倍用苍术乃效。石顽治礼科姜如农次媳。春初患发热头疼腹痛。咳逆无痰。十指皆紫黑而痛。或用发表顺气不效。延余诊之。脉来弦细而数。右大于左。曰。此怀抱不舒。肝火郁于脾土而发热。热蒸于肺故咳。因肺本燥。故无痰。脾受木克。故腹痛。阳气...
...《唐韻》胡遘切《集韻》下遘切,𠀤音後。訪也。 又伺望也。《前漢·張禹傳》上臨候禹。 又《釋名》候,護也,可護諸事也。 又候人,道路迎送賔客之官。《詩·曹風》彼候人兮,何戈與祋。 又斥候。《孫奕示兒編》斥候謂檢行險阻,伺候盜賊。俗作堠。 ...
...《博济方》定痛膏治大段伤折疼痛。白槟榔(二枚) 肉豆蔻(一枚) 官桂(半两) 柳桂(一分) 当归(一两) 木鳖子(二十个) 香白芷(二附子(大者一个) 黄蜡(临时不定)上一十二味,都为末,一两蜡,用药末一两,同于铛内煎,直候紫色花上来,...
...闾里门户.及五窍廉泉玉英之津道无不受胀也.故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嗽.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善哕.四肢烦 体重.不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肾.央央然腰髀痛.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
...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素问》)口甘一证,《内经》谓之脾瘅。此甘非甘美之甘,瘅即热之谓也。人之饮食入胃,全赖脾真以运之,命阳以腐之,譬犹造酒蒸酿者然。一有不和,则肥甘之疾顿发,五味精华,失其本来之真味,则淫淫之甜味上泛不已也。胸脘必痞,...
...(形声。从月(肉);卑声。本义:脾脏。人和脊椎动物的内脏之一,是贮血和产淋巴与抗体的器官,有调节新陈代谢的作用。中医称“五脏”之一) 同本义 [spleen] 脾,土藏也。——《说文》 脾者,谓之主。——《春秋元命苞》 祭先脾。——《礼记...
...病名。腹壁或腹腔化脓性感染而牵引痛者。《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脉……微大为脾疝,气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疡医大全》卷二十四:“脾疝者其浊气自下逆上,连暧不宽,胀满作痛,痛则呕吐清水或苦水痰涎之类。”类似腹腔内包裹性化脓性脓肿。...
...消渴候《养生法》云∶人睡卧勿张口,久成消渴及失血色。赤松子云∶卧闭目不息十二通,治饮食不消。《法》云∶解衣 卧伸腰, 少腹,五息止,引肾去消渴,利阴阳。解衣者,使无挂碍;卧者,无外想,使气易行;伸腰使肾无逼蹙; 者,大努使气满;小腹者,即...
...来源: 《普济方》 用料:仙灵脾100克,陈皮15克,豉30克,连皮大腹槟榔3枚,黑豆皮30克,肉桂30克,生姜3片,葱白3根(切),黄酒1升。 功效:温补肾阳,健脾利湿。 适应证:脾肾两虚,脘腹冷痛,食饮不佳,腰酸体弱。 制法:将药捣碎...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