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东逸曰∶经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古今察脉之精。莫过《内经》。《内经》之诊法甚详,脉法甚约。自叔和《脉经》兴,而脉象繁,为二十四,撰出七表八里九道之名,以为诊病莫尽于此。不知名象愈繁,诊道莫准,将求精而愈失之。盖由不知脉为胃气之本源,其...
...是指寸关尺三个部位,九候是指医生手指的轻、中、重力量,这样三三得九而称“三部九侯”。 相传公元前五世纪名医扁鹊就开始采用脉诊的方法来诊察疾病,古老的《内经》就记载了21种脉象,中医脉学经历代的不断发展,已记载30余种。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脉诊...
...硝石灵。薏苡附子散附子(炮,二分) 败酱(五分) 薏苡仁(炒,一钱)上为末,每服方寸匕,以水二合煎,顿服,小水当下。《三因》云∶薏苡、附子同前,败酱用一两一分,每四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渣,空心服。【方歌】薏苡附子散甲错,肠痈腹胀痛脉数,附子...
...行久立,指头气满,皮肤 起,因与脉力相隔而不显者。此皆极琐细之处,前人所不屑言,而所关正非浅鲜也。大抵单诊、总按,而指下显判大小强弱之有余不足者,其有余总属假象。在无病之人固为正气衰微,即有病之人亦正气不能鼓载其邪,使邪气不能全露其形于指下...
...翕然从之,而百度改其常焉。心胞所主二火之出入关系之重如此,是以亦得分手经之一,而可称为腑耳。王叔和以相络之故,大小二肠候之于上,而不知水谷变化,浊秽之气去,膈上父母清阳之气迥不相通,岂可因外络连属,反谓右寸之清阳上浮者为大肠?脉沉者谓肺脉,经...
...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1.切脉的部位:一般取寸口脉,即桡动脉腕后浅表部分。 2.切脉的方法;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伸出手臂...
...望诊包括神色形态等内容,但尤以色诊、舌诊为重点。 中医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现其价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更谈不上自主发展和创新。 在临床中,理论与实践的磨合,需要历经一个长期积累、反复思考探索的过程,才能达到融汇贯通,...
...《脉经》:寸口脉滑而迟,不沉不浮,不长不短为无病。关上脉滑而大小不匀是为病方欲进,不出一二日,复欲发动,其人欲多饮,饮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关上脉紧而滑者蛔动。 《脉经》:“寸口脉滑而迟,不沉不浮,不长不短为无病。关上脉滑而大小不...
...中医看病,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在辨证论治中又以四诊八纲为要目,四诊八纲中又以四诊为前提,由四诊才能识八纲。在望闻问切四诊中,虽然脉诊排在最后,但它是诸病源候论》“三尸虫”理论的临床应用。主要著作有《明清临证医话精选》,论文“贵在传承,重在...
...,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的运行都始于肺而止于肺,因此,寸口脉能够反映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的病变。 另一方面,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同属太阴,与脾气相通,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脏腑气血的盛衰都可以反映于寸口。 结 语 脉诊作为中医“四...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