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_四合参之 问诊 切诊--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二)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对象,详察细辨。问诊时切忌给病人以暗示和误导,尤其与情志病人交谈,“诈病”者假诉,要有所识别取舍。切 切诊主要含、触诊两部分。一、诊脉非常重要,但切忌夸张到神秘不可捉摸程度,凭即可知病,更不应妄自否定诊脉客观价值。...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zhouzhongying/1103-3-2.html

先兆——相学_《中医疾病预测》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意义《灵枢·寒热病》曰:“颈侧之动脉人迎,足阳明也”指出了人迎位置颈侧。人迎距心位置比寸口近得多,而且血脉暴露充分又处于颈侧柔软处,心主血,因此,人迎是除虚里穴之外对心病反映最直接和最快穴位。笔者临床观察发现人迎应为候心病之...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jibingyuce/128-6-15.html

小儿_《中医诊断学》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小儿,与成人有所不同,因小儿寸口部位狭小,难分寸关尺三部。此外,小儿临时容易惊哭,惊则气乱,气亦乱,故难于掌握,后世医家多以一指总候三部。操作方法是医生用左手握小儿手,再用右手大拇指按小儿掌后高骨上,分三部以定息数。对四岁以上...

http://qihuangzhishu.com/92/29.htm

学辑要》及《学辑要评》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所以他著《六译馆医学丛书》中有多种是讲论古脉学。计有《黄帝内经太素皮篇补证》、《杨氏太索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补证》、《仲景九候诊法》、《内经平脉考》等,一意复古,他观点方法系统地反映对《学辑要》评论中,此书...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64.html

临床意义_《中医诊断学》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位浅深来说,不在表便在里,而脉象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浅深。浮,病位多表;沉,病位多在里。疾病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脉象迟数,可反映疾病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多主热证。邪正斗争消长,产生虚实病理变化,而脉象有力无力,...

http://qihuangzhishu.com/92/24.htm

先兆意义_《中医疾病预测》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及形态变化,可以早期预测瘀血疾患,如《内经》记载:“手少阴气绝则不通,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灵枢·经脉》)及“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素问·调经论》)以上说明络有一定预报价值,临床上...

http://qihuangzhishu.com/128/95.htm

学用经方须重视腹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腹具有客观性与重复性强特点,可弥补舌之不足。 ●张仲景对腹证非常重视,判断病位、阐述病因、分辨病机,以及确定治疗原则上多有对腹证应用。 ●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论述,腹...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4682.html

寸、关、尺_四_中医名词术语大全_【中医宝典】

...“寸口”分成三部名称,桡骨茎突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寸,关之后(肘端)为尺。寸、关、尺三部脉动,分别称为“寸脉”,“关脉”、“尺”。关于三部候脏腑问题,历代论说颇多,但基本精神是一致,即以临床常用划分方法为代表:左手...

http://zhongyibaodian.com/TCM-Noun/cunguanchi-1252.html

起源与发展(一)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府寒则舌本缩。”《千金方,卷十五,脾脏论第一》说:“舌本卷缩,邪热伤脾。”《千金方·卷十六·胃府论第一》说:“胃绝舌肿。” 总之,隋唐时期内容,无论是舌质和舌苔种类、内容,以及和临床结合上,都较前有所发展。...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02.html

《内经》法对后世影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寸口分别说具体方法,但《内经》中明显地可以看出对寸口重视,如人迎诊法、尺寸诊法、色尺诊法等等,再向前一步就是独寸口法了。历史证明《内经之后不久《难经》、仲景就提出并使用了独寸口法,到王叔和著《脉经》独寸口法就完成了。...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488.html

共找到953,182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