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脉学术语。指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中的一个部位之一。即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以候口齿之气。②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位于面部,瞳孔直下(眼平视),平鼻翼下缘处。主治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鼻塞,鼻出血,三叉神经痛等。直刺0.3-0.5寸。...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遣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
...。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
...铅印本,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卫生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等影印本。二、《针灸甲乙经》全名有时也称《黄帝甲乙经》(《隋书·经籍志》)、《黄帝三部针灸经》(《新唐书,艺文志》等),现一般通称《针灸甲乙经》。各书所载卷数不一,今本多取其自序所述的十二...
...因与.心少斟师承.长喜读内经、难经、伤寒、金匮、千金、外台.汉魏唐宋元明秦初诸大家.寝馈其中.十更裘葛.启扃发微.问世未遑.玮板瑶函.多方购置.良师益HT .极意讲求.嗣遇李梦舟先生传授针灸.其补泻迎随.候气留气诸法.皆与灵枢甲乙经.古书...
...公子所着,程子谓出于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盖灵兰秘典、五常政、六元正纪等篇,无非阐明阴阳五行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实切于人身。其诸色脉、病名、针刺、治要,皆推是理以广之。皇甫谧之《甲乙》,杨上善之《...
...如此。若的的定中,风府正相当、即是侧、相去各二寸,此之定穴。” 颅息二穴,在耳后青脉间,(按:《针灸甲乙经》有“手少阳脉气所发”句)主身热、头痛、不可反侧,小儿痫喘不得息,耳聋。针入一分,不得多出血,血多即杀人。灸三壮。 完骨二穴,在耳后入...
...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载于《汉书·艺文志》。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
...《针灸资生经》(公元 1220年)宋.王执中(叔权)着。七卷。有俞穴部位与主治、针灸法及对各种病症的取穴施治等,是在广泛引用前代针灸书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写成的。 序 针灸资生经第一 偃伏头部中行十穴 偃伏第二行左右十四穴 偃伏第三...
...阳陵泉(二穴在膝外侧骨下宛宛陷中是也) 绝骨(二穴在足外踝上骨绝头陷中又云一尺是也) 风市(二穴平立垂手当中指头髀两筋间是也黄帝三部针灸经无风市二穴此处恐是环铫风市疑其别名未详所出) 昆仑(二穴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是也) 阳辅(二穴在绝骨...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