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序 卷一\论集 张景岳大宝论 张景岳真阴论 张景岳命门后论 赵养葵火为先天论 赵养葵水火论(三条) 喻嘉言秋燥论 张景岳虚损论(二则) 张景岳论东垣脾胃论 喻嘉言脉部位论 赵羽皇...
...徐大椿·清·乾隆二十二年 自叙 卷上·经络脏腑 无气存亡论 躯壳经络脏腑论 表里上下论 阴阳升降论 治病必分经络脏腑论 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论 肾藏精论 一脏一腑先绝论 君火相火论 卷上·脉 诊脉决死生论 症脉轻重论 脉症与病相反论 卷上·...
...治脾胃虚寒,饮食不化,或手足厥冷,胸腹切痛,或痰气不利,口舌生疮,或呕吐泄下等症。去附子即名人参理中汤。人参(去芦,一两) 白术(土炒,二两) 干姜(炮,一两) 甘草(炙,二两) 附子(制熟,一枚) 每服八钱,水煎服。人有元阳,命曰真火,...
...【歌】厥形有六要消详,痰气尸蛔阴共阳。故使四肢成厥逆,阴阳虚实各分张。【论】夫阴厥者,始因泄利,身寒厥冷,足蜷卧,唇口青,自利溲白不渴,脉迟。阳厥者,身热四肢厥逆,大、小便闭涩,脉数,热极反厥也。痰厥者,寒痰迷闷心胸,隧道不行,四肢厥冷,...
...证名。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出《素问·缪刺论》等篇。《济生方·胁痛》:“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致伤肝脏。既伤,积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俱痛。”《赤水玄珠》卷四将胁痛病因分为风寒、食积、痰饮、死...
...粉瘤又名毛鞘囊肿,是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于成年人,对本病早有记载,明代《外科正宗·瘿瘤论》曰:"又一种粉瘤,红粉色,多生于耳项前后,亦有生于下体者,全是痰气凝结而成;宜披针破去脂粉,以三品一条枪插入,数次以净内膜自愈。",清代《外科证治...
...《本草求真》驱风风为阳邪。寒为阴邪。风属阳。其性多动而变。寒属阴。其性多静而守。故论病而至于风。则症变迁而莫御。论药而至于风。则其药亦变迁而莫定矣。如肝属风。病发于风。则多由肝见症。乃有风不在肝。而偏在于肌肉之表。症见恶风自汗之当用桂枝以...
...《仁术便览》通血散治打扑伤损,污血入心,下之立愈。归尾 枳壳(烧) 木通 泽兰 大黄 桃仁 苏木 红花(各三钱)上为末,滴水丸。每服二钱,好酒下。重者,童便合酒下。一方 又跌扑伤重,牛角内肉烧灰。大人服六分,小人三分,用甘草、归尾、红花...
...虽痰气固亦有流注于左者,然必与血相搏而痛,不似右胁之痛,无关于血也。肝郁胁痛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两胁骨疼痛,筋脉拘急,腰脚重滞者是也。枳壳煮散枳壳(四两,先煮) 细辛 桔梗 防风 川芎(各二两) 葛根(一两半) 甘草(一两)上为...
...《本草纲目》枸橼「释名」香橼、佛手柑。「气味」(皮瓤)辛、酸、无毒「主治」煮酒饮,治痰气咳嗽,煎汤,治心下气痛。《得配本草》枸橼辛、酸、温。除心头痰水,治心下气痛。煮酒饮,治痰气咳嗽。 目录 《本草纲目》枸橼 《得配本草》枸橼 ▼ 相关...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