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著作。书名取小儿初生时颅囟未合之义。又名《师巫颅囟经》。二卷(一作三卷)。托名周穆王时“师巫”所传(一作东汉·卫汛撰)。明代以后原书已佚,今之所存乃辑自《永乐大典》的《四库全书》本已非全帙。内容首论脉法,次论病源、病证,再次为惊痫癫证...
...〔亡名氏寒食散论〕隋志二卷 佚〔寒食散汤方〕七录二十卷 佚〔寒食散方〕七录二十卷 佚〔曹氏(歙)解寒食散方〕佚册府元龟曰。魏东平王翕撰解寒食散方。与皇甫谧所撰。并行于世。〔皇甫氏(谧)曹歙论寒食散方〕七录二卷 佚〔释氏(道洪)寒食散对疗〕...
...肺而嗽者.此为痰嗽.若不嗽者.则肺壅不利.咽塞唾涎.胁腹膈滞.又脾胃冷热不调.涎不归胃.致涎流口角.而无休止.冷者鼻上色青.及大便青白.热者鼻上赤色.及大便赤黄.以上除钱乙所用方.本集载之外.今叙诸方于后.金华散治婴小咳嗽.郁金(半两) ...
...是古代用来保健与治病的一种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后代所说的气功和体育疗法两种形式。注:导引有几种解释:运动肢体。唐.王冰在《素问.导法方宜论》的注解中说:「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支节即四肢关节。自己按摩。《一切经音义》:「凡人自摩自捏,...
...,又说:“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人,又谓之食亦”,《灵枢·五变》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等皆是。消渴一病在我国文献史上已有着丰富的记载,如公元前四世纪《黄帝内经·奇病论》首先提出消渴病先兆之一——“口甘”,并提出多食特征(引文见上)。...
...味咸、甘,平、微温,有小毒。主心痛,温中,去长虫白癣(音藓)蛲(音饶)虫,蛇螫毒,症瘕诸虫,疽蜗,去蛔虫、寸白,恶疮。一名 卢。生东海池泽及渤海章武。八月采,阴干。(得酒良,畏鸡子。)陶隐居云∶北来,此亦无有。形状似菌,云鹳屎所化生,一名...
...青皮 浓朴(醋炒) 柴胡 黄芩(炒) 半夏(姜制) 茯苓 白术(土炒) 甘草(炙) 草果加姜煎。疟一症,《内经》论之甚详,从无一语及脏,可见疟邪断无入脏之理。《巢氏病源》妄为分发,识者讥之。清脾饮,变小柴胡之制而用黄芩,盖欲其清营分之热邪...
... 《证类本草》贝子 《千金翼方》贝子 《冯氏锦囊秘录》贝子 《医学入门》贝子 ? 相关中药 ▲ 返回目录《中药大辞典》:贝子 【出处】《本经》 【拼音名】Bèi Zǐ 【别名】贝齿(《雷公炮炙论》),白贝(《日华子本草》),白海?M(《简便...
...寒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民病咳,嗌塞,寒热发,暴振(冫栗),癃闭。”...
...抑制物(此抑制作用可为半胱氨酸及维生素C所消除);干叶的热水浸出液中含肌甙、6-氧嘌呤、胞啶酸、尿甙酸、极少量的琥珀酸、焦谷氨酸、草酸及多量的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脯氨酸、丝氨酸、酪氨酸、精氨酸。 【性味】苦甘,凉。①《药性论》:"味甘,平。"②...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