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医药发展(4)_【中医宝典】

...(三)土司制度对壮医药发展影响 广西地区土司制度,渊源于秦汉土官土吏,开始于唐宋羁縻制度,全盛于明代,没落于清代,消亡于民国时期,延续了一千多年。这个相当漫长历史阶段,也正是广西民族医药特别是壮医药形成和发展时期。广西各少数民族...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6931.html

台湾中医药学之发展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季麒光撰有《台湾杂记》一,由于沈光文为避郑经之迫害,入山教读,并为民众医治疾病,深得群众敬重。如果台湾之中医在明代,其知名者尚少,那么到清代已大量增加,医疗水平也不断提高,而且出现了医方著作,考其原因,除移居台湾之民众大量增加(其中包括中医...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303.htm

李学川《针灸逢源》_名家名著_【中医宝典】

...刺痧法等。 纵览该,不但探寻了《灵枢》、《素问》等古典所述医学源流,而且汇集了以往各家针灸医学学术思想精华,考订了一些经穴错误,总结了清代中期以前针灸医学理论实践,对后世针灸医学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063.html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隔膜一事最悉,乃拜叩而问,细细说明形状,前后历42年,终于访验得确。于是绘出《脏腑图记》,并成《医林改错》一,时在道光庚寅年(1830)孟冬。王清任作为一位杰出医学革新家,在所著《医林改错》中,一是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胸腹腔内脏器官、血管等...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300.htm

舌诊脉诊发展时间差别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程度是无容置疑,在诊断上尚看不出明显结合关系。 张仲景之后,舌诊发展仍然是缓慢,而脉学却得到突飞猛进发展。首先是《脉经》出现,将脉学推向了空前水平,大大地提高了脉学在诊断上地位。《脉经》作者王叔和是西晋人,曾做过太医令,...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05.html

朝鲜医学发展概况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已经出现了不同学术观点四大学派:一是主张以《东医宝鉴》为轴心注重临床实践发展民族医学经典学派;二是主长以《医方活套》为轴心、注重临床实践发展民间医学民间医学派;三是主张以《东医寿世保元》为轴心发展四象医学四象医学派;四是主张以《东西...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508.htm

傣族医学发展(1)_【中医宝典】

...探索傣医学起源发展提供了珍贵史学价值。 《阿皮踏麻基干比》,属于佛教经典“论藏”部分,共7册,原版本起源时间无法考证,但有学者认为它是2000多年以前产物,现在流传民间许多手稿本皆源于这部史籍中。<<中老年人如何自我保养?中零散地...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115.html

医学著作_中医文化中医发展_【中医宝典】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文化繁荣,为医学总结和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祖国医学医学理论、药物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科全面发展基础上,出现了总结编纂整理趋势。历史上空前巨大综合性医经方书相集大成医方著作多出现在这一时期,文献整理...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345.html

温病学说发展和预防保健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比较系统而完整温病学说,从而使温病学成为独立于伤寒一门学科,它既补充伤寒学说不足,又伤寒学说互为羽翼,使中国医学对外感热病理论、诊断预防等,向着更加完善方向继续发展清代温病学说主要成就,可归纳为:(一)确立了温病辨证论治...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6-2.html

中医发展七大流派_中医文化中医发展_【中医宝典】

...善用温补特点。充实发展了命门学说,使中医理论有所突破。 温病学派:明代末年,温疫流行,用伤寒治法无效,以明代吴又可为开创,清代叶天士、吴瑭为中坚,对外感热病治疗规律进行了大胆探索,提出了温疫病机和温病学说,取得了很大成就。 这七大医学...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379.html

共找到949,390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