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两虚证_【中医宝典】

...气血两虚证是指既有气虚之象,又有血虚之症的证候。多由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先有血虚无以化气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或有自汗,心悸失眠,舌质淡嫩,脉细弱。 病机分析:本证以气虚证血虚证并见为诊断...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3771.html

气血盛衰篇_《医理真传》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之远矣。【阐释】气血周流五脏六腑以及全身,必须相应平衡,始能健康长寿。如有偏盛,必发而为病。古云:“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火旺者阴必亏,寒盛者阳必衰”。但又各有几种情况,必须辨证施治。如火旺而体尚盛者,宜人参白虎汤、三黄石膏汤直灭...

http://zhongyibaodian.com/yilizhenchuan/1213-9-11.html

调理气血_【中医宝典】

...调理气血 气血来源于脏腑,运行于经络,是妇女经、孕、产、乳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妇女若气血调畅,则五脏安和,冲任通盛,经孕正常。然妇女以血为本,血随气行,由于经、孕、产、乳的关系,容易耗血伤气,...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338.html

五脏美容的关系_驻颜护肤_【中医宝典】

...中医美容学非常重视脏腑气血在美容中的作用,通过滋润五脏、补益气血,使身体健美,容颜长驻。 人体各部分以五腑为中心,通过经脉、气血、津液人体皮肤、五官、须发、四肢九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中医美容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相貌、仪表乃至神志、...

http://zhongyibaodian.com/meirong/a1982.html

气血_《冯氏锦囊秘录》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痘疮必应期而开落,以其毛皮充,肉分温,而毒营运自快也。苟使元气一亏,则气血交会不足,气在内而外不固,血即载毒以出,而为外剥。气在外而内不续,血即载毒以入,而为内攻,诸症变作危亡,立至矣。譬如,元气者主帅也,气血者卒徒也,痘毒者敌人也,主将...

http://zhongyibaodian.com/fengshijinnangmilu/342-32-15.html

民间常用的气血双补方_补气补血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气血双补方 气血双补方是指既能补血,又能补气,适用于气血不足之证。也就是说,临床上既有气不够用而出现的短气、乏力、不耐疲劳、倦怠之气虚证,又有血不足而出现的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失眠、健忘等血虚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使用气血双补方...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3103.html

气血盛哀_《针灸素难要旨》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手太阳之下,血气盛则掌肉充满,血气皆少则掌瘦以寒。曰∶刺之有约乎?曰∶眉美者足太阳之脉气血多;恶眉者气血少,其肥而泽者血气有余;肥而不泽者气有余而血不足;瘦而无泽者,气血不足。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矣。曰∶妇人无须者,无血气...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sunanyaozhi/780-9-2.html

调理气血_《中医妇科学》_中医妇科书籍_【岐黄之术】

...搏结,血为寒凝,冲任阻滞,导致月经后期、量少、痛经、闭经、不孕、症瘕、胞衣不下等病,治疗宜温经行滞。常用药物即温经扶阳药活血化瘀药伍用。(八)温经养血虚寒者温经养血。素体阳气不足,寒自内生,脏腑生化功能不足,不能生血行血,冲任血虚,导致...

http://qihuangzhishu.com/81/40.htm

论时日气血循行略_《冯氏锦囊秘录》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曰∶凡子午卯酉日阴交于阳,气不足,其痘多攻,寅申巳亥日,阳会于阴,血不足,其痘多剥,辰日阳气行下,血留不进,其痘补血。戌日阴气行上,气留不足,其痘补气,丑未日气血均行,其痘多吉,此以时日阴阳立说也。然人身气血虚实,一览可知,且性禀阴阳各异,...

http://zhongyibaodian.com/fengshijinnangmilu/342-31-21.html

中医美容五脏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滋润五脏、补益气血,使身体健美、容颜长驻。 五脏美容的关系简述如下: 1、心:心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神明,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其公款在面。面部的色泽荣枯是心气心血盛衰的反映。心的气血充沛,方能使面色红润光泽。若心血不足,脉失充盈,则面色...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708.html

共找到289,461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