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自明和《妇人大全良方》_【中医宝典】

...中医妇科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妇女存在着生理和病理上的特点,所以在妇女疾病的治疗上有其特殊之处,历史上就有"比之男子,十倍难疗"的说法。虽然有如此之说,但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汉代已有专门医治妇女疾病的女。《汉书·...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632.html

自序_《校注醇剩义》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安有穷哉!救正之法,惟有执驭繁,明白指示,庶几后学一归醇正,不惑殊趋。爰将数十年所稍稍有得,而笔之于简者,都为一集以问世,名曰《醇》,共二十四卷,分为六门∶曰脉、症、治,首察脉,次辨症,次施治,此三者为大纲。就治字中又分三层∶曰理、法、...

http://zhongyibaodian.com/jiaozhuyichunshengyi/722-4-0.html

中医药与瘟疫千年角力_中医文化林漫话_【中医宝典】

...206年-公元25年)到公元1840年,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疫病。中医药与各种瘟疫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对决。 “古人非常重视传染病。”《中国疫病史鉴》主笔、中医研究院中国史文献研究所负责人梁峻对记者说。据介绍,两千多年前的著《黄帝...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078.html

自序一_《门补要》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竹泉赵君。谈医竟日,于《灵》、《素》、越人、长沙、《千金》、《外台》,暨元明诸老作,靡不淹贯。信于斯道三折肱者,夙深钦佩。今君以所着《门补要》示,余受而读之,如诵白香山诗,老妪都能解说,而又撷经之腴,搜方之秘,其言甚,而其治甚验,洵医...

http://zhongyibaodian.com/yimenbuyao/782-4-0.html

跋_《顾松园镜》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镜者,小子元宰嗣父松园公竭三十余年探索之功,揣摹按验,审时用药,察症定方,恍乎有得,再四删削,务期醇正,不尚奇僻之见,以致学医人费之诮。我嗣父之成书,其用心有如此者。嗣父同气二人,小子宰、乃仲氏,西侯公所出,年甫十龄,嗣父艰于得子,又...

http://zhongyibaodian.com/gusongyuanyijing/617-26-0.html

方技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名词。古代泛指有关医药方面的技术和知识。《汉书·艺文志》:“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这四种方技包括经、经方、房中、神仙。同书又载:“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分别记述了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经方十一家,...

http://qihuangzhishu.com/168/290.htm

误、药害致损_《虚损病类钩沉》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关键因素;其四作为病者不能谨慎从、择药致损者也不占少数。关于误和药害的问题,历代医家都很重视。《素问》专立五过论篇,可谓阐述误和药害之先河;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原序:“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

http://zhongyibaodian.com/xusunbingleigouchen/1042-8-1.html

伤寒的研究、总结与发展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长足进展。由于伤寒热病的猖厥流行,这使当时的医家必须重视时该病的研究。淳于意、华佗等均有关于热病治疗的论述。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也记载有伤寒的病名及症状。当时大都从外感风寒立论,治疗多行温法。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诊籍”就明确提出“为之...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81.htm

中国古代书籍中句号的使用方法_【中国文学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书籍中句号的使用方法 中国的古籍,没有类似今天使用的标点。古代有些文字(例如甲骨卜辞)有时用分行或隔离来表示停顿,这种情况也并不普遍。所以历来认为学会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 汉代表示断句的符号是“、”和“”。“、”用来表示较小的...

http://wenxue360.com/changshi/archives/7.html

周代时期的药酒_药酒文化_【中医宝典】

...周朝已把酒列入医疗保健之中进行管理。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更明确提出:酒,所以治病也,《周礼》有“酒”。 周代,饮酒越来越普遍,已设有专门管理酿酒的官员,称“酒正”,酿酒的技术已日臻完善。(周礼)记载着酿酒的六要诀:秫稻必齐(原料要...

http://zhongyibaodian.com/yaojiu/a14890.html

共找到69,740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