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或是更换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的谬误历史”。中国医学史理论研究,正是要揭示中国医学在其发生、发展和进步的历程上,如何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和成果,以为学科建设与现实的需要服务。因此,归纳起来,其目的和意义约有以下若干方面。 (1)通过研究...
...(《甘草(炙微赤剉)一两。 【制法】上十七味细剉,以生绢袋盛,用清酒五斗,于瓮中渍七日开。 【主治】治脚气痹弱,筋骨疼痛。 【用法】初温服三合,日再服,渐加至一盏为度。 ...
...二、中医预防学的初步形成阶段(战国~晋隋) 如果说从远古至春秋是中医预防学的萌芽时期,那么大约从战国、秦汉直到隋代则是中医预防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这一时期,人类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促进了中医预防事业...
...(《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配方】淫羊藿(全干草)1斤,白酒3斤。 【制法】将淫羊藿浸泡在酒内,密封7天7夜(前4天4夜温度在50℃以上,后3天3夜温度在5-8℃内),过滤贮瓶备用。 【主治】阳萎,早泄,四肢麻木。 【用法】每服10-20...
...(《太平圣惠方》) 【配方】生地黄(净洗控干切暴两日)各半斤。 【制法】上二味,和捣如泥作团,以纸裹,外以黄泥固济微火炙,勿令泥有裂处,待干即于地炉中灰火养半日,次以炭火渐渐烧之,加至火三斤,烧一复时,取出候冷,去泥纸,捣罗为散。 【主治...
...清代医家。字彦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秀才,因兵乱志于医,常与名医交往,获益非浅,术日精,求治者络绎不绝,治学严谨,临证辩证反复推敲,用药审慎精巧。撰《存存斋医话稿》五卷(1881年),录医话74则,内容广泛,文字简明。本书后经门人鲁...
...目录 《中药大辞典》二色补血草 《中华本草》二色补血草 ? 相关中药 ▲ 返回目录《中药大辞典》:二色补血草 【出处】《甘肃中草药手册》 【拼音名】èr Sè Bǔ Xuè Cǎo 【别名】燎眉蒿(《甘肃中草药手册》),补血草、扫帚草、匙...
...钱) 栀子(三钱)生麦芽(三钱) 竹茹(三钱) 木通(二钱) 槟榔(二钱) 甘草(二钱)煎汤服。效果 服药一剂,呕吐即止,可以进食,又服两剂,饮食如常,遂停药,静养旬日间黄胆皆退净。...
...(《苦参2.5公斤,露蜂房150克,刺猬皮一具,黍米三斗,细曲2.5公斤。 【制法】将上药细剉为末,以水30升,煮取10升,去渣,浸细曲,蒸黍米,按常法酿酒,酒熟后,压榨去糟渣,取澄清酒液即成。 【主治】乌癞、白癞(即现代医学的麻风病)。...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