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养生芒种养生_顺时养生_【中医宝典】

...芒种的养生重点要根据季节的气候特征,在精神调养上应该使自己的精神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恼怒忧郁不可有,这样气机得以宣畅,通泄得以自如。 芒种,太阳黄经为75度。农历书记载:“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就是说...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3906.html

顺时起居 养生延年——子午流注学说与日常养生道_【中医宝典】

...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经畅通,唇色红润,爱美的姑娘唇膏可以省掉了。 11点~13点午时,心经最旺,这个时候阴气开始升起,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人体要注重这种天地气的转换,吃过午饭,休息一会,不...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1890.html

饮食调养的原则_《中医养生学》_中医养生书籍_【岐黄术】

...消化功能健旺,于身体是大有好处的。定量、定时是保护消化功能的调养方法,是饮食养生的一个重到原则,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例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食欲数而,不欲顿而多”,这即进食适度的意思。一日之内,人体的阴阳气血的昼夜...

http://qihuangzhishu.com/152/55.htm

动静互涵_《中医养生学》_中医养生书籍_【岐黄术】

...动以养形,静以养气,柔动生精,精中生气,气中生精,是相辅相成的。实践证明,能将动和静,劳和逸,紧张和松弛。这些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处理得当,协调有方,则有利于养生。从《内经》的“不妄作劳”,到孙思邈的“养性道,常欲小劳”,强调动静适度,从...

http://qihuangzhishu.com/152/21.htm

养生之道与养生术相差很多_中医养生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在生活中,不少人将养生之道等同于养生术,其实不然。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术”。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顺其自然: 体现...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5884.html

老年人的食养原则_《老年食养食疗》_中医养生书籍_【岐黄术】

...古人云:“安身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健,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饮食的适度,在节制饮食方面均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和宝贵经验。以下几...

http://qihuangzhishu.com/135/5.htm

十二脏邪干刺_《针灸素难要旨》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化物出焉,可刺小肠源。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可刺肾源。三焦者决渎官,水道出焉,刺三焦源。膀胱者州官,精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刺膀胱源。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理,亦法有修真道,非治疾,故要修养和神。...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sunanyaozhi/780-9-59.html

二十四节气养生春分养生_顺时养生_【中医宝典】

...养生保健的根本。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以平为期”。是说人体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阴阳状况,使“内在运动”就是脏腑、气血、精气的生理运动,与“外在运动”即脑力、体力和体育运动和谐一致,保持“供销”关系的平衡。避免不适当...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3894.html

七食养生法裨益老年人_膳食养生_【中医宝典】

...午餐十二点左右,晚餐下午六点左右,养成定时用餐的好习惯,有利健康。 食宜缓些,不可粗速 历代医家看重细嚼慢咽。孙思邈《每日自咏歌》云:“美食须熟嚼,生食不粗吞。”明朝文人郑瑄《昨非庵日纂》云:“吃饭须细嚼慢咽,以津液送,然后精味散于脾,...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3303.html

智慧养生_养生基础_【中医宝典】

...发汗、排湿,患关节炎。北方干燥,体内水分本来就不够,吃太多辛辣食物会越吃越干。南方吃米北方吃面,这是顺应食物的寒热性。因为米是凉性,面是热性。胃不好的人多吃温性的面食,吃寒性的米饭,是这个道理。可将馒头切成薄片,放在锅里烤,不加油及...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5065.html

共找到578,828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