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医学丛书。十四卷。清·周学海撰。刊于1896年。计有脉义简摩八卷;脉简补义二卷;家直诀二卷;辨脉平脉章句二卷。周氏自称这四种“皆依旧义而衍释之。简摩,正义也;补义,余义也;真诀,本义也;辨脉平脉章句,...

http://qihuangzhishu.com/196/658.htm

清代少数民族医学_【中医宝典】

...当时已开始吸收印度土、水、火、风、空“五大元素”的内容和“赫依、希拉、巴达干”(气、明、痰)理论,但并不系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随着十六世纪藏传佛教的大量输入蒙古地区,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传入并被译成蒙文;而印度吠陀医学医经八支...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726.html

古代医学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_医学心理学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人体不同的性质,为心理学的气质和性格特征打下了基础。他还认为医生医治的不仅是病而且是病人,主张在治疗上必须注意人的性格特征、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对疾病的影响。与此同时,最早的祖医学著作黄帝内经表达了我国古代医学家的精辟的医学哲学思想,对疾病...

http://qihuangzhishu.com/967/12.htm

卷一 新着脉法心要_脉理求真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其言可守而不可变。及托叔和脉诀行,而医经之理遂微。盖叔和为世所信重,故假其名而得行耳。然医道之日浅,未必不由此而误之也。张璐三昧云∶王氏脉经,全氏太素,多拾经语,溷厕杂毒于中。偶一展卷,不无金屑入眼之憾。至于紫虚四、丹溪指掌、婴宁枢要...

http://zhongyibaodian.com/mailiqiuzhen/846-4-0.html

新着脉法心要_脉理求真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其言可守而不可变。及托叔和脉诀行,而医经之理遂微。盖叔和为世所信重,故假其名而得行耳。然医道之日浅,未必不由此而误之也。张璐三昧云∶王氏脉经,全氏太素,多拾经语,溷厕杂毒于中。偶一展卷,不无金屑入眼之憾。至于紫虚四、丹溪指掌、婴宁枢要...

http://qihuangzhishu.com/846/2.htm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三昧一卷(1680),专明脉理;本经逢原四卷(1695),干金方衍义三十卷等。后世汇辑成张氏医书七种(又名张氏医通)。五、李延李延(162~1697),原名彦贞,字期叔、我生,号辰山、寒村,上海南汇人。后迁松江,明...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300.htm

在现代诊疗疾病中的意义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同时它又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知道从传统上讲,脉就有诊病和辨证的两重作用。由于脉在诊病要求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相对的说是较小的,它更为符合中医理论的两分法性质的阴阳学说等,所以脉对辨证就更为有意义。早在仲景撰伤寒论...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93.html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十四年(515)之说,这里取公认的说法)。孙氏少时体弱多病,从青年时代就立志以医为业,刻苦研习岐黄之术。成年以后,他曾隐居在太白山(今陕西境内)从事医学及炼丹活动。永徽三年(652)著成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咸亨四年(673年)曾担任尚...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2-8.html

论疾原文-出自黄帝内经灵柩经_医学古籍_【文学360】

...论疾 1、论疾尺:黄帝问于歧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歧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2、论疾尺: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2935.html

医学源流论在线阅读

...探究,尤嗜易经与黄老之学。年弱冠,补邑诸生。旋改习武,精通技击及枪棍之法,可举三百斤巨石。年近三十,因家人多病而致力医学,攻读本草内经难经伤寒千金外台及历代名医之书,久之妙悟医理,遂悬壶于世。其临证洞晓...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98.html

共找到479,21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