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至其后则于治中风治伤寒之方首仍加提纲,以彼例此,确知此节之文原为温病之方,另加提纲无疑,即麻杏甘石汤为治温病之方无疑也。盖当仲景时,人之治温病者,犹混温病于中风、伤寒之中,于病初得时,未细审其发热不恶寒,而以温热之药发之,是以汗后不解。...
...□ 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关于温病传变,历代温病学家提出许多不同看法。主要有吴又可的九传学说、叶天士卫气营血传变、吴鞠通三焦传变、柳宝诒六经传变、薛生白的正局与变局传变、杨栗山的气血传变等。虽见仁见智,但各执一说,使后人莫衷一是。...
...作者:高秉钧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序 凡例 卷上 温病总论 伤寒温病辨(四则) 风温上焦篇 风温中焦篇 风温下焦篇 卷下 湿温上焦篇 湿温中焦篇 湿温下焦篇 附温病治法要略 附方 ...
...□ 李经纬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在众多现代编纂的中医药文献中,中国中医科学院曹洪欣教授总主编的《温病大成》令人耳目一新。该书编纂者匠心独具、创意新颖,出色地将中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与相关知识的深度发掘紧密结合起来,为今后继承...
...而春夏发者,及春夏感邪而秋冬发者,皆谓之伏气;随时感受而即发者,谓之新感。新感其邪轻,治之尚易;伏气其邪重,治之较难。故治温病之法不独异于伤寒,伏气与新感亦不可同日而论也。瘟疫本名疠疫,传染病也。《素问 刺法论》云∶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
...鲜色者.邪已入营.包络受病也.宜犀角鲜生地郁金石菖蒲等味.重则牛黄丸至宝丹开之.若舌色紫暗.乃其人素有瘀血.与邪相搏.当加散血之品.如丹皮丹参琥珀桃仁之类.虽绛而干枯不鲜者.肾阴涸也.急以阿胶鸡子黄地黄天冬等救之.·自汗.温病邪热熏蒸.不因...
...厉之毒,不特使人病于冬,且能使人病于春夏,故治之不可不急也。刘仲迈曰∶毒之为言害也。《博雅》一曰恶也。《周礼 天官》∶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论云以伤寒为毒者,喻为害之意云尔。又《易 师卦》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与《老子》“亭之、毒之...
...伤寒温病皆有谵语神昏之证,论者责之阳明胃实。然又当详辨其脉象之虚实,热度之高下,时日之浅深,非可概以阳明胃实论也。其脉象果洪而有力,按之甚实者,可按阳明胃实治之。盖胃腑之热上蒸,则脑中之元神,心中之识神皆受其累,是以神昏谵语,不省人事,或...
...古代医学流派。自从东汉张仲景着成《伤寒杂病论》以来,后世医家对该书注释、发挥者颇多。使仲景的伤寒论学说得以不断发展。对外感热病尊张仲景伤寒学说的自成一派,后世称之为伤寒派。与明清以来形成之温病学派开展争鸣,推动学术发展。...
...,为延髓神经被细菌所侵害也。十六、温暑提纲夫六气伤人,为病各异,必辨其为何气之邪,治之方无错误。如寒为阴邪,伤人之阳,热为阳邪,伤人之阴,二者冰炭,尤当辨别。是以温病初起,治法与伤寒迥异;伤寒传里,变为热邪,则治法与温病大同。兹细详温病源流...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