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五味健康饮食_【中医宝典】

...失和而影响机体健康的情况,反面强调了五味调和的重要性。 五味五脏 素问·脏气法时论五味五脏的相宜食物提出: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

http://zhongyibaodian.com/zs/48297.html

李杲的脾胃内伤论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李杲师从元素,深受元素医学思想的影响,结合自己多年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创立了以“脾胃论”、“内伤论”为主的理论学说,成为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医家之一,对金元医学的繁荣和后世中医学的发展都产生重要影响。在学术上,他独称一时,归纳而言,可以概括为...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209.htm

章太炎医论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医论著作。又名猝病新论。章太炎撰。刊于1938年。内容广泛,有医学理论探讨、病症论述、古典医着的考证和评价等医论三十八篇。作者对不少学术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即便是对内经也认为应采取“舍瑕取瑾”的态度,提出五脏配五行之说“不可拘滞...

http://qihuangzhishu.com/196/1432.htm

章太炎医论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医论著作。又名猝病新论。章太炎撰。刊于1938年。内容广泛,有医学理论探讨、病症论述、古典医着的考证和评价等医论三十八篇。作者对不少学术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即便是对内经也认为应采取“舍瑕取瑾”的态度,提出五脏配五行之说“不可拘滞...

http://qihuangzhishu.com/196/1819.htm

五脏苦欲补泻解_目经大成_中医五官书籍_【岐黄之术】

...五脏各有天性,遂其性则欲,违其性则苦,本脏所苦为泻,本脏所欲为补。盖指水润下作咸,火炎上作苦,木曲直作酸,金从革作辛,土稼穑作甘。五味而言,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

http://qihuangzhishu.com/642/37.htm

内经始终不离神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可见神在五脏中各有反映,尤以心主一身之神而重于余脏。 在疾病 在以阴阳概念所表达的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观念指导下,内经所创立的诊法理论也广泛地应用了“神”概念,并且以此作为判断疾病,评价病情...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7369.html

施行补泻的依据_中医刺灸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1、明辨经络施行针灸首先要熟悉经络理论灵枢·本输说:“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指出针刺补泻法的运用即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针灸的作用主要是调理气血以达到...

http://qihuangzhishu.com/113/110.htm

内经谈影响情志的十种因素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人的七种本能。佛教的七情指喜、怒、忧、惧、爱、憎、欲,认为七情乃是非之主,利害之根。内经有大量关于情志的论述,成为中医学情志学说的基础,并对影响情志的因素十个方面作了论述,兹作简要分析。 情志发于五脏 情志与脏腑的关系,内经论述...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2344.html

名医-罗天益_中医文化中医发展_【中医宝典】

...刊出了多部李杲的医学著作,对传播“东垣之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1251年后,他自师门回乡行医,以善治疗疮而显名,为元太医,元兵南下。罗天益一再随军征战,他在军中,还四处访师问贤,以提高医术。罗氏以内经及东垣学说为指导,提出了“脾胃人...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255.html

内经脉法对后世的影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如以内经著成年代为西汉,则两者相去不过二百年而已,没有内经的成就和影响是不会在短短的二百年开创出完整的独诊寸口的诊法来的。 内经的脉名脉形和主病主证,尽管有不少与后人不同之处,但学术是发展的,后人主要是继承内经的内容,加以...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488.html

共找到893,88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