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医学人物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喜怒攻之于内,夭昏凶札,君民代有,乃上穷下际,察五色,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咨于岐伯而作内经,夏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尽年”。上述医学著作所以冠以“黄帝名,反映了人们对其尊崇和仰慕心情。僦...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7-8.html

黄帝明堂经_名家名著_【中医宝典】

...卷。黄帝明堂经是对汉以前散在医书中的针灸腧穴文献的一次全面总结,它博采汉代及汉以前包括内经在内的医书中的大量针灸文献,对腧穴的名称、部位、主治病症及刺灸法诸方面进行了首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和统一工作。它的出现标志着继内经以后针灸学科...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032.html

中医的雅称与佳话_【中医宝典】

...并以问答的形式写成。后世有感于这一医学名著的巨大影响,便将中医学称为“岐黄道”、“岐黄”。 苍生大医唐代药王孙思邈少时因病学医,不但对医学有较深的研究,而且博涉经史百家学说,兼通佛典。他医德高尚,堪称医界的楷模。在千金要方一书中,他...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879.html

针灸科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

...汉代针灸学术,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继续取得发展。淳于意是西汉初期的著名医学家,他公乘阳庆、公孙光等战国时期老一辈医家那里继承了针灸学术,并将其传授给高期、王禹等人。针灸学在难经中占着重要的地位。难经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88.htm

前言_丹医秘授古脉法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

...[在今本黄帝内经(即素问灵枢两部独立著作)中,“三焦”为六腑之一;其后逐渐演变为用以指称人体的上中下三段。],实不过由肺脉以占全身也,此不亦象学乎,而叔和竟不知此,辄言此心脉、此肝脉、此脾脉,反复推衍,玄讹百出,唯心所造,...

http://qihuangzhishu.com/1248/5.htm

合论诸书之得失以示初学违(四条)_知医必辨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

...本乎内经,既有内经详,何取难经略?其中亦有与内经不合者,人将内经乎?抑难经乎?更可疑者,四十四难论七冲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而先以唇为飞门,齿为户门,此二门有何...

http://qihuangzhishu.com/305/4.htm

文献整理研究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

...中医药学典籍,先秦两汉时期已经相当丰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少医家对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药经典文献进行了整理研究或注释阐发。(一)吕广注八十一难经三国时吴国赤乌年间(公元238~250年...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123.htm

滕伯祥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

...南宋医家。吴县(今属江苏)人,平时留心医药,为人乐善而好施,邑人有“滕佛子”称。尝良师习岐黄,精于儿科,尤以善治疳积疾着称。尝辑走为急疳真方一卷行世。...

http://qihuangzhishu.com/194/513.htm

饮食宜调和 五味补五脏 探源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②_【中医宝典】

...□马作峰 王平 张六通 湖北中医药大学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饮食五味是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在强调五味对五脏具有补益作用的的同时,也提出了五味可以损伤脏腑的理论,并花费大量笔墨对五味损伤脏腑的规律和表现进行了详细论述。 ...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5554.html

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时期_中医饮食营养学_中医养生书籍_【岐黄

...记载在当时成书的山海经中记载药品116种,其中植物52种,动物61种,矿物3种,其中不少是食疗性质的。书中更有许多关于食物治病的记载,如“何罗之鱼……食已痈”、“有鸟焉……名曰青耕,可以御疫”等。黄帝内经对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做了较...

http://qihuangzhishu.com/484/10.htm

共找到632,914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