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版《中医各家学说·喉科学说》若干问题之商榷_【中医宝典】

...关键词:《中医各家学说》 三版教材 喉科学说 《重楼玉钥》中“枢扶氏曰”)为何又成为“梅涧医语”呢?推测是由于此书在传抄和刊行时,原文、注文有所混淆,导致眉目不清,有违本意。 笔者就以上几个问题提出商榷和看法,供本书再版时参考和修订。 ...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728.html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_《中医基础理论》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五行。五气即二气,二气即一气”(吴澄《吴文正公集·答人问性理》)。一气分阴阳,阴阳生五行,阴阳五行均为气之消息变化。二、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气、阴阳和五行,均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构成的哲学范畴,属于世界本原的物质...

http://qihuangzhishu.com/44/8.htm

气血精津液学说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气血精津液学说是关于人体生命物质的产主、分布、形态、运行及其机能等的中医生理学说。这一学说发端于春秋,形成于战国。集中地体现在《内经》一书中。《内经》把人体内的一切精微物质统称为“气”。进而又把“气”区分为性质各异的六种。分别称之为“精”...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59.htm

精气学说_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精气学说,又称“元气论 ”,或“气一元论 ”,是研究精气(气、元气)的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形成本原和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理论。 它产生于先秦,成熟并广泛地研究和运用于战国末期至秦汉。经过后世贤哲的不断充实和发展,成为对中国...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lilun/a10880.html

伏邪学说之探讨_【中医宝典】

...痰、瘀、毒等结合体质学说来很好的解释,不一定以伏邪来解释。总之,在临床实践中,要坚决贯彻“审症求因,辨证论治”的精神。一切以临床表现为基础,从临床表现人手制定诊疗措施,不必纠缠于病邪是否为伏邪。摘自:《新中医》文/ 杨德福(广州中医药大学...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607.html

生命终极之门—《黄帝内经》谜局大揭底_【中医宝典】

...本书目录 自序 楔子 第一章挑战科学的中国第五大发明 超值治疗的世界奇迹 中医与现代科学是两条路 科学的圈里圈外 探求不止的好奇天性 第二章与人体共生的藏象生命 中医冷落解剖学 人体上的皮影戏 同名双胞胎 生命之树 阴阳解密 中医五行 第三...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5055.html

裘沛然_三、各家学说发微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裘氏对中医历代各家学说的研究颇多心得,曾积其多年研究成果,主持编撰了《中医历代各家学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他研究各家学说主张“不要先存成见,既不轻易否定,也不盲目接受,特别是某些遭人非议的学术观点,尤当独立思考,并经过临床的反复验证,...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qiupeiran/525-3-3.html

五行学说_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五行学说,是研究五行的内涵、特性及生克制化规律,并以五行特性为依据归类自然界各种事物及人体组织器官和现象,以生克制化规律阐释宇宙万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是中国古代唯物辩证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也含有朴素的系统论思想。 五行学说认为,...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lilun/a10935.html

中西医学认知基础的差异_【中医宝典】

...病理学等。而中医学观察的重点是功能和气的运动而不是形态,采用动态的功能观察法。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故不必解剖探视,具体方法便是“司外揣内、以表知里”。中医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因此而产生。同时,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了“内藏”...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5594.html

运气学说的兴盛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四时气候、九宫分野等自然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加以论述,也是为了阐发运气学说,使之便于理解。《运气论奥》是中医史上的一部较重要的运气学说专著。南宋时期,陈言在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针对年干和年支详细而具体地开出了治疗五运太过不及和六气司天所...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179.htm

共找到369,936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