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与色诊学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对色的提出始于《内经》,《内经》有“色诊法”、“色尺诊法”的提出,虽然《内经》对色、诊各有专门论述,并且亦有四诊的专论,但《内经》既然诊经络为特点,在诊经络中色诊和诊又为主要内容,因此色诊与诊的关系相当密切,往往相提并论。 ...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49.html

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不应诊为病态。 6.在一般情况下,与症是一致的,即症相应。但也有症不相应,甚至相反的情况,此时应注意辨明症的真假,决定取舍。...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64.html

诊在现代诊疗疾病中的意义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在现代临床诊疗工作中,中医亦使用一部分现代医学的病名诊断。这就与中医的珍法包括诊发生了交叉重复等问题。因为为了明确西医性质的病名,需要现代医学的指标,而在治疗中,又需要明确的中医诊病辨证,否则将是无法合理使用中医中药等疗法的。 在辨证中...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93.html

主病_《脉理求真》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主病而论∶则浮为风,紧为寒,虚为暑,濡为湿,数为燥,而火,此六淫应见之也。喜伤心而散,怒伤肝而急,恐伤肾而沉,惊伤胆而脉动,思伤脾而短,忧伤肺而涩,悲伤心而促,此七情受伤之也。之主病如是。(主病既明,则治自有定断。...

http://zhongyibaodian.com/mailiqiuzhen/846-4-39.html

骨度《灵枢》第十四篇_【黄帝内经】

...黄帝问于伯高曰: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定矣。 黄帝曰:愿闻众人之。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

http://wenxue360.com/huangdineijing/archives/95.html

浅谈如何通过摸来判断病证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千百年来中医诊病就像一场考试,求诊的人在医生面前把手一伸,医生摸摸左手,摸摸右手,看看舌苔,反复询问病人症状、感觉,然后大夫就会将患者的病证清清楚楚地讲出来,如果患者信服,这场考试就算通过了。医生是如何通过摸来判断病证的呢? 首先...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516.html

华氏诊传授内容探秘_【中医宝典】

...会开中药组方的中医少了!会用中医中药的医生也越来起少了!并不是老百姓不相信中医,而是中医医生的水平让老百姓不相信……这条路再继续下去,中医会灭亡的! 华氏诊培训改变了传统的那种中医教学方式。理论课与实践课1:1的比例进行传授,在实践中去...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9015.html

中医诊六大误区_【中医宝典】

...。比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说。使人误以为平人脉象是变动不居的,没有准确固定统一的标准。又如肺浮、心洪、肝弦、肾沉、脾缓之说使人误寸口脏腑各部当见本部之。真是小小寸口变化万千,只能令人望洋兴叹。不明平人不病之,则更是难辨何为有病之。 ...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493.html

诊学相关介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内经》色相提并论的说法。《内经》诊经,色诊络的例子很多,不再例举,后世虽然色分论,各切诊、望诊分别专门论述,但两者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色所以有直接关系,在中医属于诊经铬范畴,按现代医学之生理解剖知识,则与循环系统中动脉静脉等...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96.html

详细介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伏脉谓之六阴,有极沉细者.有井沉细而无者,皆常脉也。但有一手如此者,有两手如此者,有六部正位如此而尺泽之下仍见者。更有关尺见而两寸独伏者,此当退一步诊之,关为寸,尺为关,尺后为尺也。”周氏的论点是科学的。中医对无证的认识约略之有...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608.html

共找到533,254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