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的不必泥于咳嗽,失眠的不可泥于失眼,头痛的不应泥于头病……。“见痰休治痰”“出血不止血”,正是处理疑难杂证的钥匙。理由很简单,中医是治“证”而不治“病”的。例如《王旭高医案·吐血门》,治吐血基本上都非止血药,即使人们必用的炭,在39张处方...
...之所以患病取决于正邪相争,经方辨证与《内经》对疾病认识最显著不同之一,是“不用五运六气”,不是辨所受外邪是风、是寒、是燥、是湿、是热等,而是依据正邪相争患病后所出现的症状,如夏日炎热,常见汗出受凉而病,若发热,恶寒,脉浮紧,辨证为太阳伤寒证...
...□ 王国玮 北京中医医院 这两年,一些养生的节目经常谈到疾病的发生是“病由心生”。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中医所谓的“心”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心”是有很大差别的。现代医学所说的“心”是人体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脏器,通过心房、心室的收缩与舒张,将...
...□ 陈士奎 200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了发展中医的“三名工程”,即名院、名科、名医建设,后“专科专病”一词,在中医界可谓炙手可热。从中央到地方,广开言路,各地积极探索专科专病建设之经验。为此由湖南中医药大学蔡光先教授任总主编,何清湖...
...到、眼到,不如手到”,只有多接触病人,才能找到手下的感觉,才能把理论运用在临床诊治中;孙树椿还强调,病人是我们最好的树椿,加强跟病人的交流能更好地提高手法的技艺。辨病辨证,相互结合孙树椿认为,有病就有证,辨证才能识病,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临床...
...古人认为,手掌、脚掌上长出一群群小水疱泡,就是因为多汗、排汗不良造成的,所以才会给起名字叫“汗疱疹”。中医对本病早就有认识,在明代称它为“蚂蚁窝”。 在我国南方,立夏一过,很快就进入了阴湿的梅雨季节。湿热的天气,最易造成湿疹、异位性皮肤炎...
...□ 范铁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汗出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反映着人体阴阳的盛衰和病邪的性质,在《伤寒论》中对辨汗之法有着非常详尽的论述,尤其是对“但头汗出”论述非常典型。笔者认为,《伤寒论》中...
...方,才可能临证不惑,才可能借助经方的框架,构筑中医识病治病的广厦。机械地按仲景书中举出的有限例子来“方证对应”,只能起到提示思路的作用,只适用于经方入门阶段。 从《局方》谈“方证对应”之危害 以目前的眼光来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不乏配伍...
...认识不足。因此唐师临床诊疗中强调要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唐师认为,中医外科范畴的疾病,大多以体表的局部病变来表现,虽然许多疾病按辨证分型具有相同的证型,例如都是湿热壅盛证,但因疾病不同,在治疗中除采用清利湿热治法外,还应根据病种的不同采用相应...
...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不能仅局限于幽门螺杆菌的根除,囿于“见菌治菌”的论治思路,应该从中医体质学角度出发,结合体质的可调性,从邪正两个方面整体考虑,辨证辨病论治结合辨体论治,既着眼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起的临床表现,又不忽视个体体质的特异性,...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