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医话精华》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医案著作。秦伯未编。刊于1929年。全书选辑清代喻昌、张璐、徐大椿、王士雄等二十位医家属于笔记体裁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编辑以医家为纲,以病证为目,每证在病因、证候及辨证、立法处方等方面分析较详。但其叙述或不免于冗杂。现存初刊铅印本及...

http://qihuangzhishu.com/192/1527.htm

清代名医话精华》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医案著作。秦伯未编。刊于1929年。全书选辑清代喻昌、张璐、徐大椿、王士雄等二十位医家属于笔记体裁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编辑以医家为纲,以病证为目,每证在病因、证候及辨证、立法处方等方面分析较详。但其叙述或不免于冗杂。现存初刊铅印本及...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521.htm

第五章 第十节 名医涌现(2)_民族中医壮医_【中医宝典】

...》] 梁廉夫,字子材,清代城厢人。博学品端,乐行善事,招收门徒中多有知名之士。历任灵川县教谕、百色厅学正、南宁府教授。后解组归,苦读史书,尤精岐黄,老而不倦,著有《不知必要》、《潜斋吟》、《见闻录》,享年八十四岁。[民国二十三年(...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zu/b13145.html

严世芸_三、不拘一格,兼顾各家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自《黄帝内经》而下,名医辈出,先有“医圣”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经中所书方药,常有奇效。后代医家则有唐代孙思邈、金元四大家、明代张景岳、清代叶天士、王清任等名家,在中医学发展长河中,颇多建树,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历代医家在《黄帝内经...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yanshiyun/480-3-3.html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整理研究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清代康熙以来,医家尊祟经典成为学风,呼应而起经典医书注家,盛极一时。他们做了大量考证与注释工作,在古典整理研究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一、《内经》(一)张志聪《素问集注》和《灵枢集注》清初著名医家张志聪主持编著《皇帝内经素问集注》和...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6-3.html

散(阴)_《濒湖脉学》_中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散,肿,病脉也。肾脉软散,诸病脉代散,死脉也。《难经》曰:散脉独见则危。柳氏曰:散为气血俱虚,根本脱离之脉,产妇得之生,孕妇得之堕。体状诗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相类诗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

http://qihuangzhishu.com/110/23.htm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八 張子之書_《朱子语类》

...一凡入近思者為 此卷。 張橫渠語錄用關陝方言,甚者皆不可曉 。近思錄所載,皆易曉 者。揚。 問「氣 坱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曰:「此張子所謂虛空即氣 也。蓋在四畔,地居其中,減得一尺地,遂有一尺氣 ,但人不見耳。此是未成形者...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1541.html

卷五 中山经_《山海经校注》

...山」注2。 又東二十里,曰金星之山,多嬰,其狀如龍骨1,可以已痤2。 郝懿行云:「本草別錄云:龍骨生晉地川谷、及太(大?)山巖水岸土穴中死龍處。 珂案:說文七云:「痤,小腫也。」汪紱以「皮上磈磊病」釋之,良是。 又東七十里,...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29171.html

头里解释_头意思和出处_汉语词典

...不同,你今日日當卓午,必然遇著賢人,指教你也。」 醒世姻緣傳.第三回:「不消去查,是你秋胡戲,從頭裡就號啕痛了,怕你心焦,我沒做聲。」 前面、前頭。 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二折:「如今著這婦人上了轎,我騎了馬,離了汴京,來到鄭州,讓...

http://hanwen360.com/c/335827.html

中医七大流派_中医文化中发展_【中医宝典】

...善用温补特点。充实发展了命门学说,使中医理论有所突破。 温病学派:明代末年,温疫流行,用伤寒治法无效,以明代吴又可为开创,清代叶天士、吴瑭为中坚,对外感热病治疗规律进行了大胆探索,提出了温疫病机和温病学说,取得了很大成就。 这七大医学...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384.html

共找到1,118,112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