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著作。三卷。清·程林编注。刊于1673年。本书主要征引《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脉经》、《甲乙经》等古典医籍,并参考六朝、唐、宋有关著作,对《金匮要略》加以诠解。所谓直解,即“以经证经,要在直截简明,义理详明,期于取用”...
...《金匮要略》用枳术汤治水饮所作,心下坚大如盘。盖胃为阳,脾为阴,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胃强脾弱,则阳与阴绝矣,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水饮作矣,故用术以补脾,用枳以抑胃。后人不知胃强脾弱,用分理之法,咸谓一补一消之方。再按《局方》之四物汤、...
...张介宾曰∶心包一脏,《难经》言其无形。滑寿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脏象校之,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其与横膜相粘,而黄脂裹者心也;脂KT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也。此说为是,凡言无形者非。《灵兰秘典论》有∶十二官,独少心包一...
...脉学名词。指心脏真气已绝的脉象。坚硬躁急,如弹丸、豆粒样的搏动,重按愈见躁急。《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心死脏,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躁急者,死。”...
...《景岳全书》 张介宾《丹溪治法心要》 朱震亨《金匮要略》 张机《伤寒论》 张机《医学心悟》 程国彭《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证治准绳》 王肯堂《医宗金鉴》 吴谦 等《脾胃论》 李东垣《医学正传》 虞抟《诸病源候论》 巢元方《外科正宗》 陈实...
...金匮著作。九卷。《中医汇通医书五种》之一。清·唐宗海撰。唐氏推崇陈念祖《金匮要略浅注》,但对陈氏注解尚有缺误深以为憾,遂对陈书予以补缺正误,并加以发挥。作者试图用中西汇通的观点诠释补正,其中不免有附会的见解。现有多种清刻本。...
...金匮著作。九卷。《中医汇通医书五种》之一。清·唐宗海撰。唐氏推崇陈念祖《金匮要略浅注》,但对陈氏注解尚有缺误深以为憾,遂对陈书予以补缺正误,并加以发挥。作者试图用中西汇通的观点诠释补正,其中不免有附会的见解。现有多种清刻本。...
...的源流,有时不但列入前人有关的议论,而且用说、议、评、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通典》的作者是杜佑。《通典》的体例仿效纪传体正史中的志书,将断代体改为通史体,是一部专门记载历代政治、经济等制度沿革变迁的典志体史书。《通典》记述了...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 辩脉...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 辩脉...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