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专着。一卷(即《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卷一)。清·何梦瑶撰。首为十二经脉歌,次为四诊心法撮要、辨阳证阴证要诀。书中对诊脉,望色,察面及五官、唇、齿,辨舌,闻声及问症等分别予以论析,并介绍八脉要诀、脉象、主病、脉症宜忌、胎产脉、死脉、...
...寸关尺上下阴阳之义也。夫脉之一字,有二义焉,十二经之动脉,乃路陌之脉,非寸关尺之谓也;寸失尺之脉,乃气血之先,人之神也,故可以候周身百骸之疾。余之所指,非即动脉为诊,乃宗《内经》、《脉经》,形于上者上诊之;形于下者下诊之,乃法象也,非为动脉...
...简要。本书后经作者增补了不少内容,改名《重订诊家直诀》。现存光绪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简要。本书后经作者增补了不少内容,改名《重订诊家直诀》。现存光绪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罗东逸曰∶经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古今察脉之精。莫过《内经》。《内经》之诊法甚详,脉法甚约。自叔和《脉经》兴,而脉象繁,为二十四,撰出七表八里九道之名,以为诊病莫尽于此。不知名象愈繁,诊道莫准,将求精而愈失之。盖由不知脉为胃气之本源,其...
...编者按:自篇首至“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见《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自“诊血脉者,多赤多热”至“手足温,易已也”,见《灵枢·论病诊尺第七十四》。“黄帝问曰: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毋邪脉也。”一段,见《素问·腹中论篇第...
...问古人治例.有从证不从脉.从脉不从证.一病而治各不同.或愈或不愈者.其故何也.答曰.此节庵先生以南阳治例.下一注脚也.惜乎有所未尽耳.盖从证从脉.各有其方.如脉浮为表.治宜汗之.然亦有宜下者.仲景云.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
...学到的诊断知识用不上,也不知如何使用,更别提开处方,造成对中医信心的丧失。中医西化,诊法遭弃,疗效打折,可谓当前“中医之病”。而近年来中医学术界和民间涌现出的这些脉诊高手,正体现出他们对当前中医存在问题的关切和所做的努力。 《黄帝内经》曰:“...
...脉确》说:“轻手便得。”《沈氏尊生书》说:“其象轻手乃得。”《医醇剩义》说:“轻按即得。”《医述》说:“浮脉只轻手便得,非必中沉俱无。”等等,逐渐明确统一了这种说法。但从《诊宗三昧》上说:“下指即显浮象。”《脉理求真》亦引用了这说法,实际...
...寸关尺上下阴阳之义也。夫脉之一字,有二义焉,十二经之动脉,乃路陌之脉,非寸关尺之谓也;寸失尺之脉,乃气血之先,人之神也,故可以候周身百骸之疾。余之所指,非即动脉为诊,乃宗《内经》、《脉经》,形于上者上诊之;形于下者下诊之,乃法象也,非为动脉...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