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史著作。陈邦贤、严菱舟合编。本书以姓氏笔划为序,收录并简介民国以前历代医家约2600余人。其中有些资料注明了出处,便于读者检索。为1949年以来较有影响的医学人物工具书。其中对医家的介绍或引述的资料存在一些错误。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何其伟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序一 序二 卷上例言 卷上\杂症 中风章 伤风章 中寒章 暑病章 注夏章 湿症章 火症章 内伤章 伤食章 六郁章 气病章 痰病章 咳嗽章 干咳 喘病章 哮病章 疟病章 霍乱章 泄泻章...
...气郁 湿郁 痰郁 火郁 血郁 食郁滞而不通病名郁,气血痰火湿与食。丹溪制成越鞠丸(方用茅术、香附、山栀、川芎、神曲),能解诸郁有功绩。寒热头疼胸膈痛,目暗耳聋脉沉涩。气郁木香乌药加,砂薄青皮桂枝及。湿郁周身骨节痛,阴寒则发肢无力。脉来沉细...
...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肺最清高无窒塞,一有邪干便喘急。内因痰火外风寒,六脉浮洪更有力。是为实症五虎汤,半辛甘石及麻黄。桑皮杏壳姜葱益,随症加减无成方。若有痰升痰喘症,茯苓香附南星石。乍进乍退名火喘,麦冬苏味栀芩益。食因作喘食积因,...
...此症初感外邪,失于表散,邪伏于里,留于肺,时发时止,淹缠岁月。更有痰哮、咸哮、醋哮,过食生冷及幼稚之童天哮诸症喉中为甚水鸡声,哮症原来痰病侵。若得吐痰并发散,远离浓味药方灵。定喘之汤可参用,化痰为主治须明。定喘汤 白果 黄芩 苏子 半夏 ...
...古人论疟不离乎肝胆,亦犹咳不离乎肺也寒热往来名曰疟,正气与邪相击搏。风寒暑湿食与痰,亦有阴虚兼气弱。阳分日发邪气轻,阴分深兮间日作。在气早临(气分)血晏临(血分),于阳为热寒为阴。并则寒热离则止(暑气邪气与营卫并行则疟作,离则疟止),营卫...
...太阳脉行由背抵腰,外来风寒先伤阳经,经气逆斯病发中寒伤寒症非一,伤则渐深中直入。初起怖冷四肢寒,无热不渴身战栗。脉来无力又沉迟,加味理中汤有益。参甘白术并干姜,加桂陈皮功妙极。寒甚吴萸及川附(用童便炒),半夏茯苓吐有力,生姜煎就须冷服(...
...温邪(四季皆有因,病衄血,宜用辛凉清润法)杏仁 淡芩 山栀 郁金 元参 连翘风温(春令)元参 赤芍 连翘 桑叶 丹皮 橘皮 茅花酒热伤胃生扁豆 麦冬 北沙参 粳米湿热胃火上蒸出衄玉女煎 熟地 知母 生石膏 麦冬 牛膝胆火上升心营热兼衄犀角...
...经云∶五脏六腑之精华,皆上注于目。目者肝之窍也,肝与胆为表里,肝液胆汁充足,目乃能远视,故无论外感内症,皆与肝胆有关。六淫之邪,风火与燥气居多,内起之症,肝胆与心肾为多。白睛属肺曰气轮,乌球属肝曰风轮。大小 心曰火轮,上下胞脾曰肉轮。瞳神...
...经云∶肺和则鼻能知香臭。又云∶胆移热于脑,令人辛 鼻渊,传为衄 瞑目,是知初感风寒之邪,久则化热,热郁则气痹而窒塞矣。 ,音蔑,鼻出血也。无形之气运于鼻,鼻塞声重风寒被。胆热移脑鼻渊生,喜饮鼻赤伤肺气。清邪郁久肺气窒塞 鼻起红椒,当开上宣...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