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的历史价值_【黄帝内经】

...?刘澄中则引述余自汉等语:《方技略》的医经和经方类著作不为东汉末的张仲景,以及西晋王叔和、皇甫谧所知这一事实,清楚地说明:《方技略》的医经、经方亡佚於王莽之末,或东汉末年的战火。据此笔者认为原本《黄帝内经》在战火中能够独存的可能性是...

http://wenxue360.com/huangdineijing/archives/201.html

睛不和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证名。主要表现为视物不明晰,或眼珠转动不灵活。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钱潢注:睛,目瞳子也。睛不和,精神不能贯注,故视而不明也。(见《伤寒溯源集》)《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睛不和者,阳证也。此热结神昏之渐,危恶之候,急以...

http://qihuangzhishu.com/169/1980.htm

半表半里概念产生于汉代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这是汉代对经方医学特点的描述,亦是标明汉前的经方医学是以八纲为基础理论。更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半表半里...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6140.html

阳明蓄血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病名。伤寒阳明热邪与宿瘀搏结而成的蓄血证。见《伤寒溯源集》。《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http://qihuangzhishu.com/195/3128.htm

中成药片仔癀溯源_【中医宝典】

...中成药片仔癀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主治金疮伤痛、挫伤、扭伤等症,由麝香、牛黄5%,田七85%,蛇胆7%。这四种成分均为我国名贵中药,其中麝香的来源——麝,被列为国家濒危物种。(裘影萍) ...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2332.html

再议几几之音义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 姚文轩 贾延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国中医药报》6月1日及10日分别刊登了刘世恩的《不懂南阳方言,误读仲景千年》及商洪涛的《《伤寒论》几几之音义再考》二文,对笔者《伤寒论》几几之我见》一文所执观点进行了批驳。不可否认,张仲景作为...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9177.html

章次公_学术观点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胸有成竹,处方用药便能得心应手了。他说:读古人书,或臧否人物,切不可割断历史,最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前人丰富的临床经验,来扩大自己的眼界,增加治病的疗效。又说:《汉书·艺文志》方伎四家,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经方之所以成为学派,乃当时...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zhangcigong/501-2-1.html

西施传说的溯源_古代美女_【文学360】

...西施传说产生于春秋末期,起源于民间口头讲述,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墨子》和《孟子》等,经历代口耳相传,流传范围扩大,内容不断丰富。 西施传说以吴越争战为历史背景,以西施一生传奇经历为主干,以人物传说(如东施效颦)、地名传说(如白鱼潭...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6949.html

心下悸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证名。①自觉心下胃上膻中处悸动不适的症候。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溯源集》卷一:所谓心下悸也,盖心之下,胃脘之上,鸠尾之间,气海之中,《灵枢》谓膻中为气之海也。多因阳气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所致。治宜温阳利水,用真武汤、...

http://qihuangzhishu.com/195/798.htm

海派中医之名—— 论海派中医名实之内涵(上)_【中医宝典】

...学术观点和学术代表人物命名之不同,以学术观点命名者如寒凉派、攻下派、补土派、滋阴派、温阳派(扶阳派)、肾命学派、经方派、时方派等;以学术代表人物命名者如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丹溪学派等。如著名的丹溪学派就是指创始于元代伤寒论》条文次序问题形成...

http://zhongyibaodian.com/zs/80854.html

共找到288,400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