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是区别,偏要逼她头上多加些“丝苔”而已。 二、原文云:却于她字没有讽过。答曰:那是译She〔2〕的,并非无风作浪。即不然,我也并无遍讽一切的责任,也不觉得有要讽草头丝旁,必须从讽她字开头的道理。 三、原文云:“常想”真是“传统思想的束缚”...
...译者序〔1〕 《新青年》四卷五号里面,周起明〔2〕曾说起《一个青年的梦》,我因此便也搜求了一本,将他看完,很受些感动:觉得思想很透彻,信心很强固,声音也很真。 我对于“人人都是人类的相待,不是国家的相待,才得永久和平,但非从民众觉醒不可”...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南京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为周树人。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铁路学堂,1901年毕业,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
...的命运》中又有“我对于鲁迅先生曾献过最大的让步,不只是思想上,而且是生活上”等语。在同篇中又说他和鲁迅“曾经过一个思想上的战斗时期”,他所用的“战略”是“同情”。在《指掌图》一文内,又自称与鲁迅“会面不只百次”。第十四期(一九二七年一月)《...
...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九一六年底迁至北京。从一九一八年一月起,李大钊等参加编辑工作。一九二二年七月休刊,共出九卷,每卷六期。鲁迅在“五四”时期同该刊联系密切,是它的重要撰稿人,并曾参与该刊...
...声明 大约一个多月以前,从开明书店转到M女士〔2〕的一封信,其中有云: “自一月十日在杭州孤山别后,多久没有见面了。前蒙允时常通讯及指导……。” 我便写了一封回信,说明我不到杭州,已将十年,决不能在孤山和人作别,所以她所看见的,是另一人。...
...无题 (1933年) 一支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①。 无奈终输萧艾密,却成迁客播芳馨。 《鲁迅日记》1933年11月27日:“午后得河内信,为土屋文明氏书一笺云:(略)。” 【注解】 ①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于九畹兮。”《楚辞·渔父...
...无题 (1933年) 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 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①。 十二月 《鲁迅日记》1933年12月30日:“又为黄振球书一幅云:(略)。” 【注解】 ①《太平御览·百卉部七》引《通语》:“诸葛亮见殷礼而叹曰:‘东吴菰芦中乃有...
...东西,我即使看也等于白看,没有看进去或是没有看懂。”〔9〕(《晨副》一四三三) 西滢教授曰:“鲁迅先生一下笔就构陷人家的罪状。…… 可是他的文章,我看过了就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说句体己话,我觉得它们就不应该从那里出来——手边却没有。”〔10...
...。 〔2〕“第三种人”一九三三年十月苏汶(即杜衡)在《现代》月刊第一卷第三期发表《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文中自称是居于反动文艺和左翼文艺之外的“第三种人”,鼓吹“文艺自由论”,攻击左翼文艺运动。鲁迅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的...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