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说为主体,以西医解剖知识作为经文注脚,近代大多数医家则倾向于仿照科学体例框架,参考西医学科体例设计中医学校教程,以新的思路纂辑《内经》。《时氏内经学》与《秦氏内经学》是民国时期盛行的《内经》研究著作秦伯未致力于《内经》研究历经数十年,早年...
...经常有朋友打电话来询问,华氏脉诊事宜,其中有很多朋友总心存疑虑,一两个月就能把诊病治病学会吗?读中医大学四五年还不会诊病开方,你们那儿怎么会学得这么快?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在我这里学习中医,理论联系实践。在学校学习那是...
...针灸教育的兴盛,促进了针灸学讲义和教材的编撰。 广东医药专门学校周仲房编的《针灸学讲义》(公元1927年)。 宁波东方针灸学社张世镳编的《温灸学讲义》(公元1930年)和《温灸学讲义补编》(公元1935年)。 无锡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
...总数的1/3。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我国近视眼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中小 学近视眼的发生率大致随学龄而逐渐增加。据1985年全国调查,大学(66.6%)>高中(61.19%)>初中(34.85%)>小学 (12.27%),并且发现,城市学校、重点...
...显现一枝独秀的局面。 海派中医具有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开放性(向全国开放、向全球开放)、兼容性(大量吸收近现代东西方的优秀文化)、多元性(近代上海各家中医流派纷呈)、创造性(针刺麻醉、舌象仪、脉象仪)、主体性(以传统文化为主体,应用嫁接、...
...由于近代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新的经验不断丰富,治疗方法渐趋多样化,作为辨证论治的主要工具的方剂学也随之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方剂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大型方书的继续整理和编纂单方、验方、秘方的汇编整理工作更为突出。不少医家在...
...丁甘仁,中医临床家、教育家。1917年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两年后又创办女子中医专门学校,闻风来求学者遍及全国,造就了大批高水平的中医人才。 丁甘仁(1865—1926),中医临床家、教育家。1917年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两年后又创办...
...十四经发挥》古本,并将之携带回国后校注刊行,为弘扬中医针灸学术,发展对外交流做出了贡献。 (三)创办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和针灸疗养院 1935年,承淡安从日本回国后,决定以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为基础,附设学校,汲取日本办校中有益的经验,结合该社的...
...中医学校的5年里,罗元恺勤奋学习,诵读了内、难、伤寒、金匮、本草、温病等经典著作,对中医学有了深入的理解。他与同班十位同学组成“克明医学会”,共同研讨学习中的疑难,撰写医学论文,以互相交流启发。其后还出版了《克明医刊》。经5年的研修与临床实习...
...专门学校,并与余氏合办《神州医药学报》。包氏于学校任教授,广泛传播医药知识,为近代著名中医界代表之一。其著作甚丰,有《包氏医案》、《包氏医宗》三集,主要论述伤寒,计有《伤寒论章节》、《伤寒表》、《伤寒方法》、《伤寒论讲义》、《伤寒方讲义》等。...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