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兆的理论基础_《中医疾病预测》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千金方》、《外台秘要》等都有所发展。晋代王叔和《脉经》是学的第一部专着,是的集大成。以后经过历代医家的努力,学的发展已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的诊察部位分为寸口诊法(寸关尺诊法),三部诊法(人迎、寸口、趺阳)以及遍身诊法(三部九候诊...

http://qihuangzhishu.com/128/128.htm

大小肠部位辨_《三十年临证经验集》_中医医案书籍_【岐黄之术】

...王叔和《诀》云:‘寸口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痈,’此痈生肠内所以致。然所服者,乃云母膏为丸耳。切脉至此,可以言医矣。李后以医科乃第,至博士。”余谓大肠于右关,小肠于左关,较之于两寸或两尺,不仅更符临床之实际,且深契于脏腑之排列。倘以...

http://qihuangzhishu.com/144/13.htm

趺阳少阴论_《伤寒寻源》_中医伤寒书籍_【岐黄之术】

...关主中焦.脾胃之所司.即趺阳之诊.两尺主下焦.肾之所司.即少阴之.趺阳在关.以右统左.少阴在尺.以左统右.亦犹寸口之专主手太阴也.欲明趺阳少阴之.还在三部内推详....

http://qihuangzhishu.com/725/17.htm

逆四时_四_中医名词术语大全_【中医宝典】

...余而反不足,寸口应当不足而反有余;秋冬人迎应当不足而反有余,寸口应当有余而反不足等。但这一变化在诊断上现已较少顾及应用。 ...

http://zhongyibaodian.com/TCM-Noun/mainisishi-1310.html

《内经》法对后世的影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寸口分别说的具体方法,但在《内经》中明显地可以看出对寸口的重视,如人迎口的诊法、尺寸诊法、色尺诊法等等,再向前一步就是独寸口法了。历史证明《内经之后不久《难经》、仲景就提出并使用了独寸口法,到王叔和著《脉经》独寸口法就完成了。...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488.html

学的宝藏_【中医宝典】

...。也就是太史公所讲的:“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后来仓公传黄帝扁鹊之书,学在世界医学中成为一门独特的学问。仓公是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的。仓公在学上做了很多工夫,仓公说:淳于意齐王太后病,一看,便说是风瘅客于胞。因为他切脉发现太阴...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469.html

合四时_四_中医名词术语大全_【中医宝典】

...脉象随着四时气候而相应变化的生理现象,或称“应四时”。人体在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脉象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相应改变。同时,身体各部脉搏也有一些变化,春夏颈动脉的人迎稍强些,寸口稍弱些;...

http://zhongyibaodian.com/TCM-Noun/maihesishi-1308.html

的冲击(二)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而不像那样“其体难辨”,“在胸易了,指下难明”。尤其是对初学医的人,舌容易掌握的多,相比之下,舌更容易普及和推广。 明末清初,是温病学派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舌的黄金时代,舌不但冲击了几千年所形成的在诊断学上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03.html

学看的经验_【中医宝典】

...一、读书 首先要说明的,是初时学习,必须将书读熟,王叔和的濒湖脉学体状诗说:“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无头无尾是怎么说呢?那即是中央独动,两头都虚。也就是说:关上摇幌为动,寸尺则无此现象。...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480.html

四时_《黄帝内经太素》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之盛衰,病之新故,凡疗病者,以此五,诊病使当,为合其时,不当,为后其时也。形气相得,谓之可治;形瘦气大,形肥气小,为不相得;形肥气大,形瘦气小,为相得也。色泽以浮,谓之易已;其病人五色,浮轻润泽,其病易已。平按:《素问》无“”字。...

http://zhongyibaodian.com/taisuzhenben/106-15-3.html

共找到78,525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1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