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_《医学真传》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岂知疟与脾寒之不同哉!疟不死人,脾寒能死人。若脾寒病,而概以消散寒凉之药,昧昧以治,断未有不毙者也。夫病之发也,寒少热多,六脉均平,能食,而神气如常者,疟也;寒多热少,六脉微虚,不能食而烦闷呕逆,神气消索者,脾寒也。夏月皮毛开发,经络外溢,...

http://qihuangzhishu.com/858/29.htm

阳证似阴_《温疫》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凡阳厥,手足厥冷,或冷过肘膝,甚至手足指甲皆青黑,剧则遍身冰冷如石,血凝青紫成片,或六脉无力,或脉微欲绝,以上脉证,悉见纯阴,犹以为阳证何也?及审内证,气喷如火、龈烂口臭、烦渴谵语、口燥舌干、舌苔黄黑或生芒刺、心腹痞满、小腹疼痛、小便赤色...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yilun/826-5-15.html

_《儿科醒》_中医儿科书籍_【岐黄之术】

...防风 苍术 白芷 川芎 生地 黄芩 甘草 细辛(减半)上加姜枣.水煎.热服取汗.四柴胡饮 治元气不足.或忍饥劳倦.而外感风寒.或六脉紧数微细.正不胜邪等症.必须慎之慎之.柴胡(一二三钱) 甘草(炙一钱) 生姜(三五七片) 当归(二三钱泻者...

http://qihuangzhishu.com/893/12.htm

的详细解释_新华字典""字的意思_汉语字典的解释

...about] ,议也。——《说文》 论理也,次也。——《语序集解》 坐而论道。——《周礼·考工记》。注:“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 臣请其故。——《史记·张仪传》 留连论诗。——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与蒙论议。——《资治通鉴·汉纪》 每...

http://hanwen360.com/x/8BBA.html

拙见治验_《痰火点雪》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一书生患盗汗,每夜被湿数重,开帐其热气如雾上腾。余以当归六黄汤,加减数十剂,略减二三分,未全愈。诊六脉伏沉,乃虚之极也,加人参七分,黄 加至三倍,复以童便煮附子三分,一服热退,汗止一半,再服而汗证亦愈。...

http://qihuangzhishu.com/752/25.htm

三黄石膏汤_《时病歌括新编》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主治』伤寒温毒,表里俱盛,或已经汗下,或过经不解,三焦大热,六脉洪盛,阳毒发斑等。『药物』黄连、黄芩、黄柏、石膏、栀子、麻黄、淡豆豉、加姜、枣、细茶。『服法』煎热服。...

http://qihuangzhishu.com/147/35.htm

伤寒六绝脉歌括_《冯氏锦囊秘录》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雀啄连来三五啄,屋漏半日一点落。弹石硬来寻即散,搭指散乱真解索。鱼翔似有,亦似无,虾游静中跳一跃。寄语医家仔细看,六脉一见休下药。...

http://qihuangzhishu.com/342/813.htm

许学士阴证例_《阴证略例》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甚觉重。诊之六脉沉细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大(六脉俱浮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非阴证也。)若服凉药,则渴转甚,躁转急。有此病证者,急服还阳退阴之药即安。惟补虚和气而已,宜服正元散、退阴散、五胜散。阴证不宜发汗,如气正脉大身热而未瘥,用药...

http://qihuangzhishu.com/871/17.htm

阴虚劳复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病证名。病愈因劳复发而兼肾阴虚者。见《重订广温热·温热复症疗法》。由温热伤阴,肾液已亏,稍加劳动,微挟风寒,其病复作。证见头痛发热恶风,舌燥口渴,六脉浮数无力。宜七味葱白汤,清润而微汗之;或金水六君煎去半夏,用生地,加川斛、丹皮、豆豉、...

http://qihuangzhishu.com/195/2274.htm

《外科枢要》_中医外科书籍_【岐黄之术】

...作者:薛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序 卷一 疮疡二十六脉所主(一) 疮疡五善七恶主治(二) 疮疡当明本末虚实(三) 疮疡用针宜禁(四) 疮疡欲呕作呕(五) 疮疡用汗下药(六) 疮疡围寒凉之药(七) 疮疡...

http://qihuangzhishu.com/773/index.htm

共找到75,483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1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