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医学理论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重点。从《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到《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再到《灵枢·经脉》篇(以下简称《经脉》),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医家对人体正经认识及其发展过程。总之,在《内经》中,形成了经络学说基本理论。后世除在对...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9-5.html

针灸现代研究_针灸临床_【中医宝典】

...针灸现代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不少研究进展和成果,是目前我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少数几个学科之一。 这里从“穴位现代研究”、“经络现代研究”和“针灸诊治机理研究”三方面对针灸现代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了总结。“穴位现代研究”汇集...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369.html

地支配合时间与脏腑经络_《手掌与疾病》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补泻治病。它们配合按《针灸大全·十二经纳地支歌》歌诀:“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把十二脏腑经络配属于一天中的十二时辰,一地支时辰配属一脏腑经络,地支从寅时开始,脏腑经络从肺(经)开始,一天十二个...

http://qihuangzhishu.com/134/10.htm

经络先兆临床意义_《中医疾病预测》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可以发迹左半疾病。人体经穴又是腹背相关,如《难经本义·六十七难》曰:“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背部背腧及腹部募穴,其病理反应几乎一致,往往在募穴出现病理反应,于背腧也有相应外露。背腧穴为布列于背部五脏六腑腧穴,...

http://qihuangzhishu.com/128/101.htm

目先兆理论基础_《中医疾病预测》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曰:“目者,心使也。”(大惑论篇)以及目为阴阳之会(“目者,阴阳合传而精明也”《灵枢·大惑论》)皆足以说明。人体是一个整体,脏腑经络病理与目密切相关。如黑睛属肝,因此肝病易致黑睛病变;两眦属心,故心神过耗,心火上炎皆可主两眦异常;白睛属肺...

http://qihuangzhishu.com/128/76.htm

畅通经络_《中医养生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经络是气血运行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助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xiyiyangshengxue135/152-5-2.html

阴阳家、阴阳学说与中国传统医学_【中医宝典】

...,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受四时之序、阴阳轮转观念...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1845.html

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_《类经》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所谓节者,神气之所会也,以穴俞为言,故有三百六十五节。被,及也。何以合之?谓何以皆合于五脏也。)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脏腑...

http://qihuangzhishu.com/481/181.htm

经络是什么?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作用。 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人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用,...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475.html

通评虚实论篇_《黄帝内经·素问》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帝曰:虚实何如?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帝曰:何谓重实?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

http://qihuangzhishu.com/100/31.htm

共找到908,346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1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