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其主要传人就是清末民初的柳江女壮医楷蕈氏。一些壮族地区如靖西、忻城、贵县、隆林等还自发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民族药市,促进了壮医药的学术交流和发展。 土司制度对民族医药的发展当然也有消极的影响。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这...
...辽宁、内蒙古、宁夏、新疆、甘肃和青海等省、自治区,考察了部分地、市(州、盟)、县(旗)、乡(苏木)、村(嘎查)共170多个医疗、预防、保健、教学、科研机构和农、牧、山区基层卫生组织建设的发展情况。他每到一地对民族医药都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研究。...
...的发展应用,这个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壮医药培训班、学习班应运而生。如广西中医学院先后举办了30多期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学习班、函授班,学员来自全国28个省(区)和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
...,主要分布在两广、云南、海南等地,属于藤本植物,其果形体呈卵形,因它小巧玲珑,寓意深刻,古人把它作为珍贵的装饰品和男女之间的信物。 与王维同时代的本草典籍《辛夷花辛温气浮,功专入肺,解散风热。治风热移脑,鼻多浊涕,风寒客于脑之鼻塞头痛及目眩...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除汉族外,尚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虽然地理环境、自然因素、历史条件不同,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都积累了防病治病的丰富医药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本民族的繁衍及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民族医药由于受到...
...中医药作为国之瑰宝,让很多人引以为豪。但是,面对目前西医唱主角的医药市场,利润不高、疗效缓慢的中医药越来越显得尴尬和无奈,甚至有人无不偏激地提出取消中医。因此,中医药业如何拓宽自己的生存之路,一度引起人们的热议。 中医药的无奈 “很多人都...
...病名,泄泻病之一。又名脾肾泻。其症候特点是:每日清晨天将明时,必登厕洞泄一二次。陈修园主张以四神丸加味主之,并谓:“大抵初泻与泻之未甚,宜利水,次补脾。久泻大泻,宜补肾,以胃关煎、八味丸之类为主,兼服补中益气汤以升其下降之气。”(《医药...
...医药学》1985年6月第7卷,第3期和1991年4月,第13卷,第2期)。罗金裕等的《瑶医效方选编》是瑶族医药的第一部专著,对瑶医治疗常见病的方选作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精辟的分析。随着瑶医药的发展和系统的整理,她将为推动和促进整个民族医药的...
...阿的平”的历史。在这个历史的变革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傣医药发挥了它的积极作用。 傣医药人员与其他民族的科研人员密切合作,把散在民间或流落国外的部分傣医药手稿本收集起来,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方法加以整理研究,翻译成汉文,用傣汉两种文字编辑出版了《...
...1985年5月经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建立的我国首家省(区)级民族医药科研机构,全民所有制,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1993年2月,经中国中医研究院发文批准,同意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加挂"中国中医研究院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的牌子。研究所位于...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