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有九治法_《温疫》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夫疫之有九,然亦不出乎表里之间而已矣。所谓九者,病患各得其一,非谓一病而有九也。盖温疫之来,邪自口鼻而入,感于膜原,伏而未发者,不知不觉。已发之后,渐加发热,脉洪而数,此众人相同,宜达原饮疏之。继而邪气一离膜原,察其,众人不同者...

http://qihuangzhishu.com/826/86.htm

伤寒症六经必须熟认_《医学心录》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霜降以后春分前,伤寒即病六经②,传过六经当自愈③,请观素问④不虚言。若然两感伤寒症,一日两经表里病,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之间当殒命。是故伤寒不服药,待过七日无差错;七日之中一剂差,变成坏症终耽搁。阳盛格阴①须细察,阴盛格阳②必须研。表里...

http://qihuangzhishu.com/142/21.htm

《质疑录》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作者:张介宾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序 张景岳 综概 伤寒无补法 真中风外有六经之形症 中风半身不遂在左属血在右属气 肝无补法 见血无寒 无痰不作眩 无痰不作疟 诸痛不宜补气 关格是脉而非症 疝...

http://qihuangzhishu.com/274/index.htm

病情观察_中医疗法中医护理_【中医宝典】

...舌质,往往随正邪的消长和病情的进展有动态的变化,尤其是外感热病中更为显著。如舌苔由薄白转黄,进而灰黑,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由轻转重,由寒化热;舌苔由润转燥,多为热盛伤津。反之,舌苔由厚转薄,由燥转润,往往是病邪渐退,津液复生,病情好转之象。 ...

http://zhongyibaodian.com/liaofa/b32609.html

字解_《景景医话》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读书不细耳。至于经云“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胃气盛溺色黄;厥阴之胜小便黄赤;少阳之胜溺赤。”然则果系色之为黄为赤为兼黄赤者,经固未尝不明言之。又王孟英《随息居,霍乱》云:“干矢自遗而不觉者,经谓中气不足,溲便为之,是亦也。”所谓不足者,非言...

http://qihuangzhishu.com/148/23.htm

叶天士之“先安法”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其次对叶天士影响最大的首推吴又可,其《温疫》中有关未病先防、已病防的内容十分丰富。吴又可形容温邪就像流水一样,哪里低洼,就向哪里流动,哪个脏腑虚弱,病邪就会乘虚而侵及个脏腑。如《温疫·上卷·不常》中说“或素有他病,一偶之亏,邪乘...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0682.html

医非人人可学_《医学源流》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今之学医者,皆无聊之甚,习此业以为及食计耳。孰知医之为道,乃古圣人所以泄天地之秘,夺造化之权,以救人之死。其理精妙入神,非聪明敏哲之人不可学也。黄帝、神农、越人、仲景之书,文词古奥,披罗广远,非渊博通达之人不可学也;凡病情,在于顷刻...

http://qihuangzhishu.com/160/104.htm

程莘农_得气与病情预后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 程凯 杨金生 王莹莹 王宏才 朱兵 程莘农院士名医工作室针刺时候从下针到得气的时间的长短、得气感觉的强烈与否,不仅决定着治疗效果如何,还能够作为判断病人病情和治疗预后的依据。《针经指南·标幽赋》云:“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这...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chengshennong/1113-1-3.html

陈述病情_【中医宝典】

...来源:健康论坛 时间: 2003-09-24 病人到门诊看病或住院治疗,都要向医生陈述自己的病情或在治疗中的病情变化。怎样正确地向医生陈述病情,以供医生正确地作出诊断和治疗呢? 1、抓住主要问题,集中、简要、有条理地向医生讲述自己的不适、...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9142.html

《温疫》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自叙 上卷 原病 温疫初起 不常 急证急攻 表里分 热邪散漫 内壅不汗 下后脉浮 下后脉复沉 邪气复聚 下后身反热 下后脉反数 因证数攻 病愈结存 下格 注意逐邪勿拘结粪 蓄血 发黄 邪在胸膈 辨明伤寒时疫 发斑战汗合 战汗 自汗...

http://qihuangzhishu.com/826/index.htm

共找到157,482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1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