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法的一种。其方法是用长约一寸左右消毒短毫针或揿针;倾斜刺(横刺)入皮下(针柄外露)后,再以胶布固定,在局部不痛及不影响患者肢体活动的条件下将针在皮下置留一至七天。此法多用于治疗慢性或疼痛性疾病。 ...
...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之谓也。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
...深也。按之不复起者,脓未成也。按之即复起者,脓已成也。脓生而用针,气血既泄,脓反难成。脓熟而不针,则腐溃益深,疮口难敛。若疮深而针浅,内脓不出,外血反泄。若疮浅而针深,内脓虽出,良肉受伤。若元气虚弱,必先补而后针,勿论尻神,其脓一出,诸证自...
...此经本寒标热,便有恶风恶寒,头疼脊强之证。寒郁皮毛,是为表证。若在他经,则无此证矣。脉若浮紧,无汗,为伤寒,以麻黄汤发之,得汗为解。浮缓,有汗,为伤风,用桂枝汤散邪,止汗为解。若无头痛恶寒,脉又不浮,此为表证罢而在中。中者何?表里之间也,乃...
...二维者三阴三阳之纲维也。一、所候:阳维脉与阴维脉二、部位:手十宣及足中趾,此为诊候之初阶,二次第真气候之。盖二维虽维三阴三阳,主溢蓄,其脉气固以三阴三阳为基础,然其脉浮行于体表,无形质可究,故只可以真气察知,以感摄法为用也。三、诊法:甲、...
...十 .耳前后口下(一作目下)各一.项中一.凡六 .巅上一.囟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此五十九穴也.右伤寒脉法针术.不止于此.此则论其叙论所载.其余各见逐经逐证之下....
...(《素问·通评虚实论》)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腑,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亟,急也。凡用针取病者,春宜治各经之络穴;夏宜治各经之俞穴;秋气未深,宜治六腑阳经之穴;冬寒阳气闭塞,脉不易行,故当用药而少施针石,此用...
...廖育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
...一般选1.5~2.O寸的30~32号毫针。 2.进针采用快速进针法,包括以下步骤: (1)飞针刺入:用一手拇指、食指尖部捏住针体距针尖2厘米的部位,沿刺激区的方向,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约5-10厘米,手腕背屈使针尖距进针点约5~10...
...《子午流注针经》十二脉图。 作者:金·阎明广辑录 版本:明成化九年《针灸四书》本 收藏单位: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