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著作。四卷。清·杨尧章编撰。刊于1856年。本书为阐发吴有性《温疫论》蕴义之作。杨氏于《温疫论》原文后逐条予以辨析,或阐发吴氏立论的精义,或参证个人的学术经验,着重辨明是非疑似之处。对《温疫论》有颇多的注释和发明。卷末另撰胃气论、寒疫...
...,初起虽与伤寒不同,然其吐泻邪陷而成痞则一也。故用芩、连苦寒降热,姜、夏辛温通阳,俾热泄阳通,使痞不攻自散矣。(1)仲景《伤寒例》云:按今本《伤寒论,伤寒例》无此语。伤暑条辨第十二伤暑胸间痹痛,气逆如阻,此结胸也。宜用小陷胸汤,加枳壳、桔梗...
...〔温疫提纲〕 天时不正疫旋生,邪气伤人温病成,传遍六经终是热,外宜凉解内宜清。〔太阳经〕防风汤(证附 方见温证即防风解温汤) 温疫初经入太阳,热多头痛项偏强,防风汤用原能治,表里双清是妙方。白虎加元麦汤(证附) 太阳经罢辨分明,烦热居然...
...瘟疫之说,前诸论中已详哉其言之矣。兹读《褚氏遗书·审微篇》有云∶春瘟夏疫内症先出,是将瘟疫二字拆开分发春夏。□□□□□总缘平看瘟疫二字,且未悉其理解。□□□□□须知诸凡杂症,苟一时所患皆同者,皆有疫气以行乎其间,如徭役之役,故悉得以役名之...
...目录 《伤寒温疫条辨》升降散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升降散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伤寒温疫条辨》:升降散【处方】白僵蚕(酒炒)6克 全蝉蜕(去土)3克 姜黄(去皮)9克 川大黄(生)12克【制法】共研细末,和匀。【功能主治】升清降浊,...
...门人又问曰.夫子向言吴又可温疫论.其所列温疫各证.即今之湿温病.今言湿温初起治法.但当于化湿之中.佐以清温.则吴氏达原饮.当必有合.而今人每訾吴氏为偏于用下.夫子亦言湿温初起.不宜妄下.若吴氏之书.其不能无弊与.答曰.吴又可觑破此等证.与...
...仲景又云∶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要在辨其病源寒热温三者之殊,则用药之冷热判然矣。(《伤寒琐言 伤寒变温热病论》)...
...病证名。即温毒发斑、时疫发斑、时气发斑。《温疫论补注·发斑》:“温疫发斑,寒热虚实皆有之,重者二三日便见,轻者五六日方出,淡红稀小者吉,稠密紫赤者凶。必察元气虚实,脉之有力无力。欲出不出,升麻葛根汤;斑已出,不宜再发,烦渴热甚,脉洪数者,...
...目录 《伤寒温疫条辨》神解散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伤寒温疫条辨》:神解散【处方】白僵蚕(酒炒)3克 蝉蜕5个 神曲9克 金银花6克 生地6克 木通3克 车前子3克(炒,研)黄柏3克(盐水炒)黄芩3克(酒炒)桔梗3克 黄连3克【...
...脉数,此名瘴瘅疟。宜用玉女煎加沙参、竹叶等味,甘凉养阴也。此(内经)所谓阴气先伤,阳气独发,但热无寒,是名瘅疟。喻嘉言主以甘凉养阴一法,深造仲景之堂矣。伏暑条辨第十二伏暑微寒多热,头痛身疼,烦冤欲呕,此名温疟。宜用桂枝白虎汤(1)加杏仁、...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