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五。黄帝问岐伯曰:有病口苦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胆瘅。[平按:“病”下,《素问》、《甲乙》有“口苦取阳陵泉”六字,《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太素》无‘...
...内经》古传本。隋·杨上善对《黄帝太素》又进行了整理和注释,命名为《黄帝内经太素》。由原来的二十卷扩为三十卷,但迄今只存二十五卷。晋皇甫谧所撰《甲乙经》一书就是将《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合编而成,因此也应作为《黄帝内经》的...
...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问有四意:夭、寿、卒死、病久。平按:《灵枢》“人之夭寿”作“人之寿夭”;“或夭、或寿”作“夭寿”。岐伯曰:答中答其得寿,余三略之。得寿有九:五脏坚固,谓五脏形,坚而不虚,固而不变,得寿一也。血脉和调,谓血常和,脉常调...
...平按:“不食谵言”①《素问》、《甲乙》作“不欲食谵言”,《素问》王注:“谓妄谬而不次。”新校正云:“杨上善云:多言也。”与此正合。①“不食谵言”,萧本原无。今据文义加。病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厥,水浆不入,则不知人,手足少阳皆入耳...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二。黄帝曰:有病喜怒者,此病安在?[平按:《素问》、《甲乙》“喜怒”作“怒狂”;“在”作“生”,新校正云:“《太素》怒狂作善怒。”]岐伯曰:生于阳。问曰:阳...
...:“小寒迫之”《素问》作“水寒”二字,新校正云:“《甲乙》、《太素》‘水寒’作‘小寒迫之’。”据此,则本书下“寒”字疑衍。]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病盛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夏遇小寒,藏于腠理...
...说法,认为《素问》、《灵枢》各九卷,而王冰等人的注解卷数与古代记载的不相符合;加之《灵枢》文字古奥,自古无注。因此,马莳对《素问》、《灵枢》重新分卷,再加注释,编注成《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九卷,《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九卷,及《补遗》...
...三寸半”。傍五相去二寸,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明堂》傍相去一寸半,有此不同也。其浮气,足太阳浮气在此五行穴之下也。平按:“二寸”《素问》作“三寸”,王注谓:“大杼、风门二穴所在。”新校正谓:“是说下文浮气之在皮中五行行五之穴,况大杼在第一椎下...
...”作“伏冲”。《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二十五日作二十一日,二十六日作二十二日,《甲乙》、《太素》并同。”其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偕出,故间日乃作。偕,俱也。膜原,五脏皆有膜原。其邪气内著五脏之中,...
...余知”;“气收”下无“聚”字“气泄”上无“腠理开”三字;“忧”作“惊”。新校正云:“按《太素》惊作忧。”与此正合。又注“伤魄”、“魄伤”二“魄”字,原钞作“魂”,原校作“魄”。按经文云:“肺藏气,气舍魄”。又云:“肺在志为忧。”作“伤魄”亦合...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