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痹烦满喘咳嗽,肾胀尻踵脊代头。脾呕痞硬肢懈堕,心烦悸噫恐时休,数饮卧惊肝太息,饮秘胀泻在肠究,胞秘沃痛鼻清涕,三焦胃附胆无忧。〖注〗久病皮痹,复感于邪,见胸满而烦喘咳之证,是邪内传于肺,则为肺痹也。久病骨痹,复感于邪,而见腹胀,尻以代踵...
...关键词:《古医籍各家证治诀微》 书评 ——读江一平等主编《古医籍各家证治诀微》之后 《古医籍各家证治诀微》又名《古医籍图书诀微》,本书通过古代医籍文献,探讨各家的证治的诀窍与微奥之处,使读者能在中医、针灸、各家学说诸方面有所受益与启迪。...
...疳、急慢惊风、疮疹.与大人殊.其他杂病.与大人治疗则同.但药剂有大小轻重.小儿乳后辄呕逆.更兼脉乱无忧虑.脉经曰.是其日数应变蒸之时.身热脉乱.汗不出.不欲食.食辄吐 者.脉乱无苦也.弦急之时被气缠.脉〔缓〕(沉)只是不消乳.脉经曰.小儿脉...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外科疾病多生于体表,易诊断,但每一种外科疾病都有不同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理,中医临床主张“审症求因,辨证论治”,不同的病因病机,证候与治疗也就不同。因此,掌握病因病机,对于诊疗外科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 致病...
...冷气所加之,故令火气不宣,则心里淡淡然欲吐,名为恶心也。(《病源论》)恶心,有痰,有热,有虚,皆用生姜随证佐药。(《丹溪》)恶心欲吐不吐,心中兀兀(按∶《要诀》心下映漾),如畏舟船,宜大半夏汤,或小半夏茯苓汤,或理中汤(以上《要诀》同)加半...
...的。但是,由于脉学自《脉经》以来,对于脉象主病基本上只是以脉“列”病(列证)的方法,并没有使脉法在整个辨证的方法中合理地予以运用,最重要的是在病机问题上脉诊几乎没有发挥作用的余地,其原因在于《脉经》以来是以脉为主体列出有关病证,而不是在整个...
...《小儿药证直诀》(公元 1114年)宋.钱乙(仲阳)着。三卷,上卷论证、中卷述医案、下卷记载药方,在儿科方面有不少创见 。 原序 钱仲阳传 卷上 脉证治法 小儿脉法 变蒸 五脏所主 五脏病 肝外感生风 肝热 肺热 肺盛复有风冷 肺虚热 ...
...妇人杂病,缘于脾肾寒湿,风木枯燥,淫泆而传化也。或有寒水不能生木,木郁而变热者,究竟标热而本寒。除热入血室外,余皆阳浮假热之病,未可恣用阴凉之品。末以因虚积冷,总结妇人诸证,妊娠、产后、杂病,共计三十六证,无不皆然也。...
...阳病得阴脉者死.阴病得阳脉者生.脉病患不病者死.(名曰行尸)人病脉不病者生.(为内虚尸厥)既有人病而脉不病者.直是息数脉与相应者可治也.难经云.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脉数也.脉经云.病患得健脉.名曰卧尸.脉诀云.病患脉健...
...三消是“上消”、“中消”、“下消”三种证型的合称。 【三消】 “上消”、“中消”、“下消”三种证型的合称。是根据病机、症状和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对消渴病的三种分型,故名。...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