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医家。字伯龙,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因父多病而钻研岐黄术。不久,其父病重,群医束手,士骧奋力救治,竟得痊愈。医名遂大震。温病学家叶天士、王孟英深表敬佩。后至广东,拜唐宗海为师,并记其与唐对问内容,编成《本草问答》,书中亦涉及中西医之...
...症以证病,匪证则病状支离,而执刀圭者无从审其虚实,法将枉用矣。上古着七十二症,未为简。后人载一百六十,未为滥。然按事近情,引理定律,皆不得其枢纽,所谓涉海亡指南之车,徒令人向若而惊也。是卷因十二,症八十一,似因非症八,语约而详,意深不悔,...
...三阳有合病,三阴无合病。所谓三阳合者,有太阳阳明,有少阳阳明。自太阳传至阳明,头疼腰痛者,太阳也;肌热目痛鼻干者,阳明也。尚恶寒,脉必浮大而长。浮者,太阳脉也;长者,阳明脉也,当随证调之。本太阳证,因发汗多则谵语,属阳明,故有太阳阳明也。...
...【脉】沉微而不数,谓之寒厥;沉伏而数,谓之热厥。【因】因虚,因痰,因热,因寒。【证】厥当分两种,次分五脏。寒厥,为手足寒也。阴气胜则寒。其由乃恃壮纵欲于秋冬之间,则阳夺于内,精气下溢,邪气上行,阳衰精竭,阴独行,故为寒厥。热厥,为手足热也...
...其津液.而少阴肾水.因泛浸而无所制.故见吐利满痛等证.仲景以是为太阴病之提纲.太阴属里.吐利满痛.皆里证也.凡伤寒之邪.在阳经误治.转陷入阴者.必种种表证全罢.但见吐利满痛等证.却是邪入太阴之候.然又必以脉为辨.故仲景云.太阴病.脉浮者可...
...水热自涌;阳虚阴必乘,故发厥自汗,如水溢自流。考其所因,风暑涉外,喜怒惊恐涉内,房室虚劳涉不内外,理亦甚明。其间如 节、肠痈、香港脚、产蓐等病,皆有自汗,治之当推其所因为病源,无使混滥。如经脉别论所载,但原其汗所出处,初非自汗证也,不可不知...
...痛引小腹入阴挟筋,为脏结者死。结胸证具,而烦躁者死。直视谵语,喘满者【因】房劳、辛苦之过,腠理开泄,少阴不藏,触冒冬时杀厉之气,严寒之毒。病,曰伤寒,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变为温,至夏变为热病。皆肾水涸,春无以发生故也。皆热不得发泄...
...药学著作。二卷。清·唐宗海撰。刊于1893年。本书记述唐氏和他的学生张士让就本草学中的一些问答。书中对于中西医药的不同理论观点,以及中药药性对人体医疗的相互关系等,均作了探讨。在中西汇通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现有初刻本和大量石印本以及《中西...
...药学著作。二卷。清·唐宗海撰。刊于1893年。本书记述唐氏和他的学生张士让就本草学中的一些问答。书中对于中西医药的不同理论观点,以及中药药性对人体医疗的相互关系等,均作了探讨。在中西汇通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现有初刻本和大量石印本以及《中西...
...针灸有劫病之功,欲涤邪由,信兹益矣。夫明堂者,圣人之遗教,黄帝之正经,纪血脉循环,明阴阳俞募,穷流注之玄妙,辨穴道之根源,为脏腑权衡,作经络津要。今则采其精粹,去彼繁芜,皆目睹有凭。手经奇功,书病源以知主疗,图人形贵免参差。并集小儿明堂,...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