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遗传学》杂志2003年第一期日前刊登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乐卫东教授的研究论文,对发现帕金森病新的突变基因的研究结果进行了阐述。在长达5年的研究中,乐卫东和他领衔的课题组第一次在国际上发现了2个第二号染色体的蛋白基因为...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可危害孕妇子宫中的胎儿,导致胎儿基因发生变化,增加其未来罹患癌症的风险。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在专业医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调查了纽约低收入社区60名不吸烟的孕妇和她们新生儿的情况,测量了这些孕妇在孕期最后3个...
...近日,联合国艾滋病总署专员朱托夫博士宣布,深圳发现1例可能存在天然抵抗HIV(艾滋病病毒)的人体变异基因样本。因为存在人种、选样标准的差别,该变异基因是否对艾滋病存在抗性还需最后确定。 该例样品来自一位40岁左右的中国女性。其丈夫于...
...据6月1日的《基因和发育》杂志报道,pan和gao两位科学家近日揭示了一种抑癌基因――结节性硬化(tsc)抑制基因和胰岛素信号通路之间的联系。 tsc的发病率为1/6000。研究发现,tsc1和tsc2两种抑癌基因中的任何一种发生突变皆可...
...据《朝日新闻》14日报道,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广濑进教授等人发现了一种能延长果蝇寿命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同样存在于人体内。 活性氧也叫自由基,是生物体进行新陈代谢的副产物,与机体老化、癌症等疾病的发生有关。科学家发现,生物体内有一种名为“...
...日本科学家近日根据老鼠体内一些基因的活动情况编制出老鼠的正常生物钟“时刻表”。如果此方法能运用到人体,则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人体生物钟的错乱,有助于失眠、忧郁症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据《日经产业新闻》20日报道,生物钟根据大脑的指令,调节...
...革兰氏阴性菌。在电镜下可观察到细菌间借伸长的性菌毛进行接合。细菌能在接合中作为基因传递供体取决于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又称F因子。这是最早发现的一种质粒。F因子编码在细菌表面产生性菌毛。F因子的特性为可以促进供体菌向受体...
...研究发现,52例病人术后发生房性心律失常。年龄及右冠状动脉疾病可预测房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随年龄增加房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每增加十岁,房性心律失常的机率增加1.93。有右冠状动脉疾病的出现时,机率增加2.67。 研究人员认为,术后发生...
...检查结果显示,服用优福定的患者和没有服用的相比,其体内与肿瘤组织周围血管相连的毛细血管少50%。研究人员认为,如能进一步强化优福定的血管生长抑制功能,就可以防止癌细胞通过血液途径扩散转移。 优福定是日本研制的一种口服化疗药物,由替加氟和尿嘧啶...
...据报道,日本朝日啤酒公司研究人员发现用于麦芽等发酵的啤酒酵母可抑制诱发心肌梗塞和糖尿病的胆固醇,对血液中白细胞的免疫力也有强化作用。 ...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