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说发展与成熟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从而使温病学成为独立于伤寒一门学科它既补充伤寒学说不足又与伤寒学说互为羽翼使中国医学对外感热病理论、诊断与预防等向着更加完善方向继续发展。清代温病学说主要成就可归纳为:(一)确立了温病辨证论治体系1、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272.htm

汇通派代表医家学术思想_中医常识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普遍重视。一些中医界人士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思想和学派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代表人物有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钝等。 1、唐宗海“折衷归于一是” 唐氏主要活动于19世纪后半叶正处国难深重内外矛盾日益激化欧风东渐西学在中国...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4834.html

吴塘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吹喉可病情反而加重了又请来几位大夫胡乱治了一番竟然全身泛发黄疸而死。吴鞠通当时学医未成深感锥心疾首境遇竟与汉代张仲景感于宗族数百人死于伤寒而奋力钻研极其相似。吴鞠通发奋读书精究医术终成温病大家是温病学派最高成就。他曾...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wutang/index.html

《温病明理》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温病著作。四卷。恽铁憔撰。刊于1928年。本书综合前贤高论辨析温病、伤寒之异讨论温病概念温病所述三焦辨证等有关专题并对一些主要温病学派及温病治法等予以评述反映了作者在温病领域中西汇通观点。现有初刊本等。...

http://qihuangzhishu.com/194/1413.htm

《温病明理》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温病著作。四卷。恽铁憔撰。刊于1928年。本书综合前贤高论辨析温病、伤寒之异讨论温病概念温病所述三焦辨证等有关专题并对一些主要温病学派及温病治法等予以评述反映了作者在温病领域中西汇通观点。现有初刊本等。...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179.htm

死不下_【中医宝典】

...死不下 死胞历时过久不能自行产出者称为“死不下”亦称“死不能出”。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过期流产及妊娠中晚期死胎。死不下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确诊后应及时处理。死胎稽留宫腔过久容易发生凝血机制障碍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323.html

医海沉浮_【中医宝典】

...产生提供了良好机遇。从两大学派学术成就来看代表着自晋唐以来医学发展两大不同趋势。 “永嘉医派”在学术上有鲜明特色陈无择发挥和创新了致病新“三因”学说强调了明确区分三种不同致病原因是治病求本关键。王硕主要是对众多...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800.html

伤寒_《冷庐医话》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徐灵伤寒类方》白头翁汤注云∶凡下重者皆属于热。按∶《金匮要略》云∶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是则下重不专属于热矣特热证较多当察脉证治之不可执一。阳明主阖故其病为胃家实。太阴主开故其病为自利。胃家实者是胃液燥竭也故必渴...

http://zhongyibaodian.com/lengluyihua/701-6-3.html

论海派及海派中医_【中医宝典】

...也同样得到充分体现。 海派中医 海派中医是指在上海特定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影响下逐渐形成以上海本土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名医群体、流派群体为代表具有海派文化特征在传统与创新、包容与竞争、中医与西医碰撞、抗争、交融发展...

http://zhongyibaodian.com/zs/80830.html

内科杂病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清代前中期内科杂病学术发展延续了明代特点并有所深化。在学术流派及其学术争鸣上主要是徐大椿、陈修园等医家对明以来温补派学术主张所进行论争这种论争进一步促进了内科杂病学术繁荣。在辨证治理论运用上这一时期对瘀证等一些内科杂病...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288.htm

共找到1,163,146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1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