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温脾除湿之圣药,而创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甘温运脾名方,而其间又或多或少含有砂仁、枳实、苍白术、内金、神曲等运脾之药,已体现出一代脾胃大家对于补脾与泻实,温脾与运脾的临床综合应用。 综上,笔者认为温运二法为治疗脾脏病证的基本方法,而将温...
...脉经》对古代医学文献散载的30余种脉名进行整理,归纳为24种脉象名称,从而奠定了脉名种类的基础,成为历代脉书中脉名及其分类的基本准则。 3.首开脉象鉴别先河 《脉经》在提出24脉象后,紧接着提出浮与芤、弦与紧、革与实、滑与数、沉与伏、微与涩、...
...医案著作。一卷。清·沈璠撰。作者主张用药治病应“随病而施,中病而止。”不可谬于定方。案中温、凉、攻、补各随其宜,尤擅长于豁痰清火法。卷末附医论数则,包括护养法及评论、《景岳全书》等内容。本书现存抄本、又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医案著作。一卷。清·沈璠撰。作者主张用药治病应“随病而施,中病而止。”不可谬于定方。案中温、凉、攻、补各随其宜,尤擅长于豁痰清火法。卷末附医论数则,包括护养法及评论、《景岳全书》等内容。本书现存抄本、又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号称为实质的学派.解剖的智识.而窃观其诊断一方.多凭官能的诊断.及尿之外观沉渣.与粪便咯痰.舌苔外貌.眼势体温体量.及器械上诊察之所得.其间泰半与吾国古法相通.然后叹中医诊断术之精妙.殊未逊于西人.虽器械之用未备.而脉诊望诊问诊腹诊之法既精....
...1694年),清.鲍相璈的《验方新编》(公元1846年)等。指一般有处方的医书,如刘恕《通鉴外纪》:「遂作方书,以疗民疾。」就是指一般医书,因医书中多载有方剂。又如《千金要方》(公元652年)、《千金翼方》(公元682年),虽以“方”为书名,...
...附子涉及四科 34 个门类 ,占 5916 %。可见章氏运用附子涉及病种之广。 章氏用附子的学术渊源与他和祝味菊、徐小圃交往较多有一定关系。他曾在祝氏与陈苏生合著的《伤寒质难》的序言中自称佩服祝氏的“心狠手辣”。章氏医案中也有用温潜法而获效的...
...别有新意。 刘氏是以浮、沉、迟、数为基本脉象,以风、气、冷、热分别为这四种基本脉象所主的基本病证。又根据脉之有力和无力区分病证的虚实;根据寸、关、尺三部与上、中、下三焦的配属关系。以三部脉象诊察三角病证,再按左右手各部脉与五脏六腑的配属关系...
...部分医家受此影响,再加之仅见仲景用白虎汤之四大证(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不察其他用石膏方的情况(如《伤寒论》中治疗“无大热,口燥渴”之白虎加人参汤证、治疗虚热之竹叶人参汤证、《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治疗“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
...□ 仝小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大黄苦寒,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为其专长。凡属里、实、热、阳证,均为大黄适应证。 ●大黄攻补取决于用量的大小,小剂量以“补”为主,大剂量以“攻”为主。 应用广泛 大黄,号称“将军”。其性猛烈,善下泄...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