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涉合浦,始入境,遇毒,其奴吉利者,偶得是草,候服,遂解。”清代谢启昆的《广西通志》中尚有吉利草产于壮族聚居的上林县的记载。“蕹,叶如落葵而小,性冷味甘……南方之奇蔬也。治葛有大毒,以蕹汁滴其亩,当时萎死,世传魏武能噉治葛至一尺,云先食此菜...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1-6.html

第七章 第三节 壮医使用毒药解毒药的一般规律_民族中医壮医_【中医宝典】

...一、根据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指导用药 毒物何以为毒?汉代王充在《论衡·言毒篇》作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说明:"夫毒,太阳之热气也,天下万物含太阳气而生者皆有毒……在虫则为搜蛇、蜂蛮,在草则为巴豆、冶葛。"这可能是毒物的最古朴的含义。毒药在古代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zu/b13116.html

第六章第一节天人自然观--阴阳为本,三气同步_【中医宝典】

...壮族聚居和分布地区处于亚热带,虽然平均气温较高,但四季仍较分明。日月穿梭,昼夜更替,寒暑消长,冬去春来,使壮族先民很早就产生了阴阳的概念。加上中原汉族文化的交流和影响,阴阳概念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就更为广泛,自然也被壮医作为解释大自然和...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321.html

第六章 第一节 天人自然观--阴阳为本,三气同步_民族中医壮医_【中医宝典】

...壮族聚居和分布地区处于亚热带,虽然平均气温较高,但四季仍较分明。日月穿梭,昼夜更替,寒暑消长,冬去春来,使壮族先民很早就产生了阴阳的概念。加上中原汉族文化的交流和影响,阴阳概念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就更为广泛,自然也被壮医作为解释大自然和...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zu/b13113.html

解毒药没有毒_食物解毒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解毒药没有毒”是许多人所共有的认识。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 牛黄解毒片过程中,需密切观察,一旦出现皮疹、剧痒、发热,或有头晕、恶心、胸闷、心慌、腹泻以及其他不良反应,应警觉到可能是用药所致,需立即停药治疗并到医院诊治。 解毒药...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3624.html

第八章第一节壮医解剖学知识的意义_【中医宝典】

...如第五章第一节所述,壮族聚居地区北宋年间曾发生了一次对56个被杀义军进行尸体解剖的事件,根据解剖所见绘下了《欧希范五脏图》,对人体脏腑组织结构有了较准确详细的描绘。这是有记载的我国医学史上的第一张实绘人体解剖图。在解剖过程中还从医学的角度...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338.html

早期农业对壮医药的促进作用(2)_【中医宝典】

...四、动物类 壮族地区动物资源十分丰富 , 林吕何《广西药用动物》一书就收有动物药125 种。壮族先民长期以来依山傍水而居,养成了喜食动物的习惯,甚至生饮某些动物的血液。如《岭外代答》曰 :"深广及溪峒人,不问鸟兽蛇虫,无不食之。"壮族民间...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182.html

第四章第一节早期农业对壮医药的促进作用(2)_【中医宝典】

...四、动物类 壮族地区动物资源十分丰富 , 林吕何《广西药用动物》一书就收有动物药125 种。壮族先民长期以来依山傍水而居,养成了喜食动物的习惯,甚至生饮某些动物的血液。如《岭外代答》曰 :"深广及溪峒人,不问鸟兽蛇虫,无不食之。"壮族民间...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303.html

壮医痧病及其诊疗源流_【中医宝典】

...临床特征,是壮族地区自古以来的常见病、多发病。壮族人民在长期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对本病丰富的认识和诊疗经验。本文拟就壮医对痧病的认识及其诊疗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影响因素等方面略陈管见,以就教于专家、同仁。 一、壮医痧病及其诊疗渊源...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6989.html

壮族医药的起源(远古-先秦)_【中医宝典】

...第一节 壮医药的萌芽21 第二节 从考古发现来探讨壮医针刺疗法的起源22 第三节 花山崖壁画早期的壮族医药23 第四节 壮医早期医疗卫生活动及文献记载24 第五节 卫生保健意识的萌芽25 第六节 壮医外治疗法的起源25 第七节 药食同源26...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175.html

共找到264,739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1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