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中西医临床诊察数据挖掘分析新进展_【中医宝典】

...信息国家实验室生物信息学研究部、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科研人员,采用文献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以常见的复杂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为例,对中、西医诊察的异同及其关联进行初步探讨,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一定的科学...

http://zhongyibaodian.com/zs/11469.html

青盲_《中医眼科学》_中医五官书籍_【岐黄之术】

...青盲是指眼外观端好,而视力渐降至盲无所见的眼病。病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后文献多有记载,但以《证治准绳·七窍门》为详,相当于西医学之视神经萎缩。本病可青风内障、视瞻昏渺、高风内障等多种瞳神疾病演变而来,亦可由其他全身性疾病或头眼部...

http://qihuangzhishu.com/82/96.htm

略论中医文献研究不足与对策_【中医宝典】

...适应中医文献的新特点和中医学发展的要求,建立新的文献学科,比如,《中医文献检索学》和《中医临床文献学》就是首先应考虑的两门学科。 在学科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和新学科确立的基础上,应组织全国性或地方性文献学术研讨会,探讨解决目前中医文献研究的自发性...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689.html

中医理论各专题内容的探讨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已不仅仅是把它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而且也是作为自然科学的内容加以研究。天文、气象角度探讨五行学说的研究者认为,天文概念的五行是指宇宙的自然节律;气象概念的五行是指风火燥湿寒五气的运动。天文气象五行学说已成为中医气象学的重要内容,贯串于中医...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445.htm

辨清证病症 把握辨证论治实质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和症状的主次轻重,真正做到病、症、证的兼顾,才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特点,而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却涉及其他数个易于混淆的概念,如将“辨证论治”误解为“辨病治疗”和“对症治疗”。辨不清证、病、症,...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5251.html

马化龙(约1630-1705年)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清代眼科医家。安云从。山东益都人。因少时病眼而发奋攻读,并专攻眼科王万化处获《孙真人眼科秘诀》一书,遂更专于此道。阐发医理,肺肝二经论治眼疾。所著眼科论着数种传世,如《眼科入门》一卷,《眼科阐微》四卷及《孙真人眼科秘诀》七卷传世。...

http://qihuangzhishu.com/191/2058.htm

五官科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内容,不过此时尚属有名无位的初期阶段。五轮八廓学说在论述眼与内脏之关系,眼病定位辨证论治之运用等均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二)眼科疾病分类与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内外障和眼病七十二证是宋代出现的两种眼科病症概念。《秘传眼科龙木论·七十二证方论》中,将...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192.htm

不能仅以辨证论治概括中医思维 读《中医临床思维学导学》有感_【中医宝典】

...对症用药指引、现代医家思维经验及附篇(论证篇、探讨篇、师传篇)五方面内容,主要探讨中医临床思维新学科,其中不乏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 王伯章教授认为目前中医临床存在一些思维误区:一是对中医思维的原理、对中医思维的基本出发点认识不足,以致有“...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3816.html

风赤疮痰_《中医眼科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病变局限于眦部睑弦,不波及睑皮肤面。与之相反,风赤疮痍是以眼睑皮肤的病变为主,一般不波及睑弦。[辨证论治]本病虽由风邪引动,然病发之后,风邪化热化火,故治疗不以祛风为主,而以清热泻火除湿为主。一、内治(一)脾肺风热[主证]胞睑肿痒,皮色红赤,...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kexue/82-8-6.html

上海中医紧缺人才全国“拜师”_【中医宝典】

...本报讯记者张灿灿闫立新上海市卫生局获悉,针对该市耳鼻喉科、眼科、皮肤科等“小科”中医人才奇缺的状况,该市制定了中医紧缺专科临床人才培养计划。2002年共有20名耳鼻喉科、眼科、皮肤科的高年资医师成为该计划的培养对象,而他们的“师傅”则是...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4855.html

共找到484,443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1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