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有四海_《医旨绪余》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生生子曰∶天有四时,地有四海,而人亦应之。四海者,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也。十二经水,皆注于海也。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

http://qihuangzhishu.com/742/54.htm

血气体用_《目经大成》_中医五官书籍_【岐黄之术】

...太极之道,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是气血人身之两仪也。血为荣,气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是气血阴阳之体用也。以体言,飞 蓊郁者云也,故气象云。沂浴泽沛者水也,故血象水。以用言,轻清上覆,无形而致形者为天,故气拟天。重浊下载,无物而育物者为地...

http://qihuangzhishu.com/642/29.htm

加味宁神丸_【中药方剂】中医药方,中药方

...目录 《东医宝鉴·内景篇》加味宁神丸 《医部全录》加味宁神丸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 《东医宝鉴·内景篇》卷一引《医方集略》:加味宁神丸【处方】生干地黄1两半,当归1两,白芍药1两,白茯神1两,麦门冬1两,陈皮1两,贝母(炒)1两,...

http://zhongyaofangji.com/j/jiaweiningshenwan.html

《老子他》第三章:劫灰和人类的物质文明_道家_【文学360】

...推说他自己也不知道,就顺水推舟,正好西域来了一位胡僧,请他来,一定可以找到答案。这样一来,更引起汉武帝的兴趣了。找来了胡僧,问他这块黑石头一样的是什么东西,胡僧便:“此乃前劫之劫灰也。”一块煤炭,叫它做“劫灰”,多么富有神秘性的文学笔调啊...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5403.html

心包络三焦_《医碥》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水谷之区,停留如沤。)下焦如渎,(下焦,脐以下也。便溺所出,如决渎。)亦未言其形状。论者纷纷,皆如捕风捉影,毫无实指。惟张景岳谓即腔子,脏腑如物,腔子如囊之括物,人但知物之为物,而不知囊之亦为一物。其甚通。(古谓三焦,有名无形者,盖指腔子内、...

http://qihuangzhishu.com/603/8.htm

医学大概的意义_《圆运动的古中医学》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偏于下降作用。升麻,偏于上升作用。甘草,偏于补中作用。古中医治病方法,汗闭恶寒之病,是人身疏泄作用偏少,收敛作用偏多。用疏泻作用偏多之麻黄,以增加疏泄减少收敛为药。汗多发热之病,是人身收敛作用偏少,疏泄作用偏多。用收敛作用偏多之芍药,以增加...

http://qihuangzhishu.com/1101/757.htm

医学大概的意义_《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偏于下降作用。升麻,偏于上升作用。甘草,偏于补中作用。古中医治病方法,汗闭恶寒之病,是人身疏泄作用偏少,收敛作用偏多。用疏泻作用偏多之麻黄,以增加疏泄减少收敛为药。汗多发热之病,是人身收敛作用偏少,疏泄作用偏多。用收敛作用偏多之芍药,以增加...

http://zhongyibaodian.com/yuanyundongdeguzhongyixue/1101-26-7.html

《顾氏医镜》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综合性医书。清·顾靖远撰于1718年。十六卷,共六种。即《素灵摘要》、《内景图解》、《脉法删繁》、《格言汇要》、《本草必备》和《症方发明》。此六种皆系作者选录《内经》、《伤寒论》及历代中医著作中的精华部分,并结合个人的学术经验加以归纳整理...

http://qihuangzhishu.com/168/1562.htm

《顾氏医镜》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综合性医书。清·顾靖远撰于1718年。十六卷,共六种。即《素灵摘要》、《内景图解》、《脉法删繁》、《格言汇要》、《本草必备》和《症方发明》。此六种皆系作者选录《内经》、《伤寒论》及历代中医著作中的精华部分,并结合个人的学术经验加以归纳整理...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938.htm

羊毛疔_《松峰疫》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与前瘟疫兼痧并羊毛挣大同小异,三症治各不同,故并存之。)万历间金台有妇人,以羊毛遍鬻于市,忽不见,继而都人身生泡瘤,渐大,痛死者甚众,瘤内唯有羊毛。有道人传一方,以黑豆、 麦末涂之,毛落而愈。( ,音乔。疑即北方之荞麦。)...

http://qihuangzhishu.com/699/172.htm

共找到102,595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1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