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虚实的研究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术】

...”,1975年在《新医药学杂志》发表“‘八病理解剖学基础初探”。其后,寒热研究主要见于北京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谢竹藩梁月华等的研究。寒热是八的两个重要方面。寒热含义有二:病因与病证。1962年徐上林报导,寒证患者基础代谢率偏低...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477.htm

论仲景缓迟沉三脉_《伤寒发微论》_中医伤寒书籍_【岐黄术】

...损.至此三脉谓之和.则不盛不弱.乃平和脉.盖伤寒脉.高者阳证类.损者阴证类.即是而言.则缓沉者阴阳向安之脉也.不特此尔.下文二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迟则阴气盛.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非安平而何....

http://qihuangzhishu.com/155/11.htm

发汗禁例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术】

...肿胀;⑹风湿初起,恶寒发热;⑺湿温暑证身热自汗;⑻少阳病往来寒热,胸胁痞胀,口苦咽干目眩等;⑼失血淋症疮疡;⑽妇女月经适来;发斑。参见伤寒不可汗条。...

http://qihuangzhishu.com/168/199.htm

目闭不开_《张氏医通》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术】

...足太阳筋。为目上。足阳明筋。为目下。热则筋纵目不开。助阳和血汤。然又有湿热所遏者。则目胞微肿。升阳除湿防风汤。真阳不能上升者。则喜暖怕亮。补中益气汤。肝虚者则闭目不欲见人。金匮肾气丸。各求其本而治。...

http://qihuangzhishu.com/495/161.htm

症状反应是经方辨证的主要依据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医学劫难。”因而亦高度称赞《伤寒论》为“吾土辨析最详”著作,认为“中医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为独甚。”并指出其主要原因是“不用五行六气”,而主要用八。章太炎的研究对我们认识中医史经方医学史有重大参考价值。 由《伤寒论》全书看,...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6052.html

胡麻鞋底_《证类本草》_中医本草书籍_【岐黄术】

...水煮汁服。解紫石英发毒,又主霍乱吐下不止,及解食牛马肉毒,腹胀吐痢不今按陈藏器本草云∶故麻鞋底,主消渴。煮汁服。鞋绳如枣大,妇人内衣有血者,手大钩头棘针二七枚,三物并烧作灰,以猪脂调敷狐刺疮出虫。(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陈藏器云∶破...

http://qihuangzhishu.com/471/686.htm

《伤寒论》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术】

...《伤寒论》全书10卷,22篇。六经病脉证并治是该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专门讨论急性外感热病——伤寒病的专着。张仲景吸取了《素问·热论》中的六经分证法,以六经为,将病者的病状脉候,根据其虚实表里寒热来划分为六个不同的病类。三阴三阳内连脏腑...

http://qihuangzhishu.com/193/2134.htm

《伤寒论》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术】

...《伤寒论》全书10卷,22篇。六经病脉证并治是该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专门讨论急性外感热病——伤寒病的专着。张仲景吸取了《素问·热论》中的六经分证法,以六经为,将病者的病状脉候,根据其虚实表里寒热来划分为六个不同的病类。三阴三阳内连脏腑...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444.htm

目证_《明医指掌》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术】

...阴阳理,漫把辛香浪点搽。【论】经云∶诸脉者,皆属于目。又云∶目得血而能视。针经云∶五脏六腑精华上注于目,故目为宗脉之主。目之内 及上,太阳所过也。目锐 ,少阳也。目下及两旁交 之中,阳明也。足厥阴连于目系,故目总统于肝。白睛属肺,若...

http://qihuangzhishu.com/640/336.htm

阴阳_《中医诊断学》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术】

...阴阳是八辨证的总纲。在诊断上,可根据临床上证候表现的病理性质,将一切疾病分为阴阳两个主要方面。阴阳,实际上是八的总纲,它可概括其他六个方面的内容,即表实属阳;里虚属阴。故有人称八为“二六要”。在临床上,由于表里寒热虚实...

http://qihuangzhishu.com/92/51.htm

共找到715,815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1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