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总结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医诊断学研究出现高潮,产生了大量专著。其中王叔和所撰《脉经》10卷,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脉知识,并有许多创造发明,是中医诊断学的奠基之作。除此之外,《梁七录》、《隋书·经籍志》等尚著录十余种脉著作虽已...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124.htm

传10人中医仅1人就业_【中医宝典】

...求职的“软肋”。医院抱怨,不少中医毕业生不能马上派上用场,而西医院校的学生所学的东西都“标准化”,很快就能承担起基本的诊疗工作。 3.不愿老中医从基层干起。同样是招人,广州某中医院今年招20名应届毕业生,收到硕士的简历起码两三千份;而粤西...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102.html

中医内科的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_《中医内科学》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阴阳五行、人与自然等一系列重要观点,不仅为中医内科奠定了理论基础,还论述了200多种内科病证,一般都能从病因、病机、转归、传变及预后等方面加以论述。汉代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着成《伤寒杂病论》,书中伤寒部分(后人将其整理...

http://qihuangzhishu.com/76/5.htm

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贡献。它的问世,对我国和世界医学都有很大影响,使中医诊脉、脉成为一门系统科学,奠定了脉诊断基础。...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497.html

颈部皮肤及包块_《物理诊断》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颈部皮肤、检查时应注意有无巴痕、瘘管、蜘蛛痣、疖肿、瘤及皮肤病等。颈部慢性溃疡、瘘管及瘢痕多见于淋巴结结核、放线菌病,若发生在颈部皮肤下组织中,可形成溃疡及窦道。颈部皮肤为疖肿或痈的好发部位,尤其在糖尿病病人更为多见。颈部包块原因很多,应...

http://zhongyibaodian.com/wulizhenduanxue/1015-9-2.html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_【中医宝典】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又称川崎病,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病。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婴幼儿多见。我国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明显增高。 【病因】 病因不清,可能与感染。...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6035.html

2022年,我们到美国去中医_中医文化中医思考_【中医宝典】

...的速度传播。他们崇尚中国古老的文明和智慧,他们甚至深入研读那些被翻译得词不达意的《周易》和《老子》。他们以临床疗效来说服那些固执的政府官员,中医不是魔术,也不是迷信。 在这个时候,中国的中医正在西医。“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但笼子里装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793.html

西瓦特皮肤异色病_西瓦特皮肤异色病症状、治疗和预防_查疾病_【疾病大全】

...绝经期日光皮炎,萎缩性变性性色素性皮炎 西瓦特皮肤异色病(Civatte poikiloderma)又称绝经期日光皮炎(menopausal solar dermatitis)、萎缩性变性性色素性皮炎(Pigmented ...

http://jb39.com/jibing/JueJingQiRiGuangPiYan258862.htm

代谢组“联姻”中药研究结硕果_【中医宝典】

...系统代谢组技术能否对中医的辨证施治和中药的药理、毒理进行整体性分析和预测?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的两项研究结果给出了肯定答案。该校陈闽军副教授、贾伟教授等科研人员运用系统代谢组技术,开展了“中医方证对应性”和“中药体内药理/毒理整体性评价...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1432.html

健脾除湿汤_【中药方剂】中医药方,中药方

...除湿汤【处方】茯苓皮、白术、黄芩、山栀、泽泻、茵陈、枳壳、生地、竹叶、灯心、甘草。【功能主治】健脾除湿。主脾虚湿盛而致掌跖发疱,皮肤皲裂。 【摘录】《中医症状鉴别诊断》▼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 《赵柄南临床经验集》:健脾除湿汤【处方】生...

http://zhongyaofangji.com/j/jianpichushitang.html

共找到403,73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1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