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文献整理研究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中医研究班于1958年编成本草经百五味浅释,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编有神农本草经通俗讲义(增图)。王大观等以顾观光辑本为底本,每品先记其来源,次引录(本经)原文,然后加以评释,摘引楞代医药学家对本经药物论述发展,结合现代中药学...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467.htm

经典三境界_【中医宝典】

...□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第四人民医院 论语·而第一开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可以说是孔子治学三境界,对此,笔者深有感悟:学习、实践中医经典,即“经典,做临床...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2479.html

中医眼科发展简史_中医眼科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因病机、临床证候、针刺疗法等已有初步论述。所载眼部病名有目赤,目痛、目眦疡、目下肿、目不明、目盲、视歧等30余种。后世中医眼科中关于眼与脏腑经络关系、五轮八廓学说、眼病脏腑辨证等许多基本理论,就是在内经基础上发展起来。大约...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kexue/82-1-2.html

常笑可养肺_情志养生_【中医宝典】

...笑不仅使人心情舒畅,还能保持心火不旺,心脏始终处于一种柔和状态,对肺好处多多。 中医基础理论中明确指出,“喜、怒、思、悲、恐”五志,分别对应心、肝、脾、肺、肾。五种情志适当,对五脏保健十分有益;情志太过,就会损伤到与之相对应内脏。悲伤...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2695.html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研究著作秦伯未致力于内经研究历经数十年,早年曾有内经训诂之作——内经记,后撰成内经病机十九条研究。秦氏又著内经类证(1929年),将素问灵枢中有关叙述病证经文摘出,共整理得内经所记载病类44种和病侯311...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8-6.html

黄帝内经中如何论情志_【中医宝典】

...志意。情志是神重要表现形式,故常称其谓“神志”。 1.情志作用 灵枢·本藏强调:“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说明正常情况下,七情和五志在维持身体健康过程...

http://zhongyibaodian.com/zs/50041.html

系统研究中医理论三本力著_【中医宝典】

...,正是针对上述问题而系统研究中医科理论之力作,具有较高临床与学术价值。 中医医学科学理论研究客观地论证了中医科学地位,并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医学科学理论。该书特色是实现传统中医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深入挖掘中医理论科学内涵,并用西方...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0856.html

中医体质已成为一门新学科_【中医宝典】

...不同阶段而不断演变生命过程;体质是个体躯体素质与相关心理素质形成相对稳定统一体;环境对体质形成与发展始终起重要作用;遗传是决定体质形成和发展主要内在因素,这四个方面构成了体质研究理论背景。 中医体质出版是学科形成标志 ...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4158.html

中医需要科学发展——兼与欧阳兵、赵荣波商榷_【中医宝典】

...不应视几部文化经典才是“终点”。 中医必须几本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老子道德经及孔孟著作等,这是一个不言自明道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完整巨系统,不是这几部经典就可以概括。例如作为中国文化载体古汉语、象形汉字就是中医学...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6197.html

情志--中医对心理学论述_心理保健_【中医宝典】

...分类,对于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对于心理治疗意义,对于调神摄生心理卫生等等,内经均作了原则性总结,提出了很多颇有价值见解,是我们研究情志保健宝贵资料。 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序中畅言养生重要性,同时责怪和...

http://zhongyibaodian.com/xinlibaojian/a1193.html

共找到1,097,889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1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