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而上是为第七节。”七焦人体部位名。指第七、八胸椎棘突间。《灵枢·背腧》:“膈腧在七焦之间。”七害病名。即带下三十六疾中之七害。有两义,一指七种病因。《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一者害食,二者害气,三者害冷,四者害劳,五者害房,六者害妊,七者...
...①“营卫气别”,萧本作佚。今据仁和寺本补。平按:此篇自“溢于中”以上,残脱不完,篇目亦不可考。其自“黄帝曰:营气之道”至“肺,流”,凡二十字,从《灵枢》、《甲乙》〈营气篇〉补入。自“溢于中”以下至“逆顺之常也”,见《灵枢》卷四第十六《营气...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 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灸...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动脉”,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见《甲乙》卷九第四。自“气满”至“气下乃止”,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三《热病篇》。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胸下动脉,中府等量取也。平按:“下胸”《甲乙》作“胁下”。注“胸...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二第五《根结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五。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推前后皆有其问,此中义例须说,岐伯即亦不待于问也。二仪之气交泰,故曰相感。阴盛移为阳,阳盛移为阴,故阴阳之气不可偏为多少也。平...
...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④滞留,附着。《灵枢·刺节真邪》:“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脉指脉来搏击应指。《素问·玉版论要篇》:“搏脉痹躄,寒热之交。”搏阳指邪入于阳,与阳气相争。《素问·宣明五气篇》:“搏阳则为巅疾。”搏阴指邪入于阴,...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 《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
...七言之始》条云: 昔人谓《招魂》《大招》去其‘些’、‘只’,即是七言诗。余考七言之诗,自汉以前固多有之,如《灵枢·刺节真邪篇》:‘凡刺小邪曰以大,补其不足乃无害,视其所在迎之界。凡刺寒邪日以温,徐往徐来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其气存。...
...·正骨心法要旨》:“臑骨,即肩下肘上之骨也。”臑①肩以下、肘以上的部分。《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上臑儒,结于髃。”《类经图翼》则谓:“肩髃以下内侧对腋处,高起软白肉也。”②指肩下肘上之骨。《灵枢·经脉》:“肩似拔,臑似折。”淖泽①...
...·正骨心法要旨》:“臑骨,即肩下肘上之骨也。”臑①肩以下、肘以上的部分。《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上臑儒,结于髃。”《类经图翼》则谓:“肩髃以下内侧对腋处,高起软白肉也。”②指肩下肘上之骨。《灵枢·经脉》:“肩似拔,臑似折。”淖泽①...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